后来曹太监不知是不是遭了冷遇,此事之后竟然没再出现,又是一则令人啧啧称喜之事。
杜永嘉在没有太监压制之时,倒是相貌堂堂,一派上官威仪,见了诸位士子,也只是点了点头。
不过这已经算是给诸生面子了,毕竟这是来自西南各地,乃至于全天下的士子,因此许多都是没有功名在身的穷酸,不过大会也不鄙夷,而是敞开大门欢迎。
外场诸子大部分功名不高,也有少数如林应龙这般有了举人位份还要下场来和一帮小秀才童生抢名声。
这些多是进士无望,又不甘就此入仕,当一个小小的九品芝麻官,因此妄图得到名气改变气运。
外场虽说是在楼阁上,可实际持续时间长,有大半天的时间供人做诗,也算是给了足够时间来给这些士子交友。
不过姜桓自然没有什么兴趣,站在一旁老神在在,仿佛是低头沉思。
杜永嘉虽说作为主持大会者,可实际也仅仅只是为诸士子做了一个开头,只留下了偌大观星台给诸人,便早早开溜。
这就是外场,不限题材,不限内容,敢做诗便可上台一博,博出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
上官一走,气氛就热闹起来,诗公子作为老牌代表人物,被众人推举作开场诗,诗公子也不推辞,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走上台吟诗一首,显然早有准备。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陵李旧业,七代事墙高。梁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姜桓看了看诗公子的诗作,赞叹不已,这是用了前朝二位人物,八大山人之一的梁成和金陵候李畅做典故,表面上抨击人才不得重用,实际上是在批评朝廷不能取士。
果然不愧是蜀地三杰之首,仅仅这首诗就可以见其功力。
不过在蜀王举办的群英文会上如此抨击朝廷,这不引起忌惮么?
还是说……
姜桓心头一沉,莫非实际上这文会早已成为蜀王容积人才的工具?这蜀地三公子,莫非其实早已……
要真是这样,和这几人交往密切的自己恐怕也少不了被盯上!
暖场诗念出,一片叫好声,仿佛诗公子替这些未能中得功名的士子出了一口恶气,纷纷拍手称快。
三公子作毕,众人自然推举诗文功底完全不弱的姜桓上台。
姜桓面色如常,只是内心却微微紧张,要是这首诗都不能隔开自己和蜀王的界限,那就无法避免要面对朝廷了。
毕竟,这诗比起七步诗那样暗中骂蜀王的还要凶,这可是明着骂啊!
也不知蜀王能不能忍住……
不过姜桓在乎的不是蜀王能不能忍住对自己的杀心,而是蜀王能不能在自己取得天下文名之前,抹杀自己!
要是这一博能成势,博出滔天名气,自己就完全有余地面对蜀王和那近在咫尺的大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