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这敬酒的机会,对于将来领导还是要赶紧巴结下的,至少认认门。姜桓三年后任官考满的考语,还要这三人来写呢。
姜桓连忙敬酒,然后说几句愿意向组织靠拢的话,姚弘谟也是温和地鼓励了姜桓几句。
反正礼数到了就行。
敬完了姚侍郎。姜桓按着顺序一一敬酒。姜桓身为状元,众人见都是道不敢,三品以下官员都是从席上起身。
敬了半圈就到了翰林院这一席上。经旁人介绍姜桓知道一旁左数第三的席上,就是翰林院一把手成思玉。
成思玉乃湖广武陵人,又是张太虚的同乡。
他此刻坐在席上。背心挺直,对其他来敬酒的官员和进士们,神色都是淡淡的,不苟言笑,看起来一脸严肃的样子。
姜桓上前对成思玉道:“下官见过掌院。”
成思玉见姜桓微微点头道:“状元郎不必多礼,这一次殿试本院身为读卷官,看过你的卷子,将其勾为一等,就是赏识你的才学。”
说到这里,成思玉突话锋一转道:“不过有才亦需有德,为臣者当有风骨,不可媚上。你第二道策问的立论,本院是不赞成,选你为第一等,只是惜才罢了,以后入翰林院后,你当好好研磨心性,潜心学问,不可有躁进之心。”
姜桓听陈思育这一番话心道,你妹啊,这简直就是批评了,把自己看成积极向皇帝拍马屁的有才无德之徒了。看来大领导对自己不是很满意啊!看来进翰林院,搞不好要夹着尾巴做人了。
姜桓称是退下,这时一人上来道:“状元郎,不必介怀,掌院的性子就是如此,外冷内热,不要往心里去啊!”
姜桓向这官员拱手道:“多谢宽慰,请教阁下台甫?”
这官员笑着道:“在下草字鸣周,成都府人士。”
姜桓听了说道:“原来是鸣周兄,在下久仰大名。”
有着同乡关系,姜桓与华凤翔聊天不由十分投机。
华凤翔道:“鸣泽兄,其余的日后再说,我与你先引荐一下本院的同僚,他日一起公事也是方便。”
“这再好不过了。”
有了华凤翔引荐,就少去初见时尴尬,对姜桓就简直再好不过。
身为翰林的官员,与其他官员相较,身上都有一种清贵的气质。
在百官之中,翰林就相当于天子近臣。
三百进士中唯有三鼎甲和庶吉士方能入翰林院,身为翰林,就是进士之中的进士。
按照官场重科举出身的传统,这些翰林们平日见了普通进士出身的官员,都是不甩。非翰林官员,官位在三品以下,在他们眼底就是土鳖。
要让我尊敬你,行,拿出科举名次来,当年殿试你几甲几名?
三甲多少多少名。
什么?刚才风太大,我没听清,你再大点声。
不过面对姜桓,这些翰林官们顿时骄傲感全无,你妹啊,三元及第的牛人啊,就算我当年殿试考了一甲第一名,也没你牛逼啊!
恩荣宴在场的翰林都是参加过会试,充任过房官的,算是在场不少进士的房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