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兰晖在国风小区也干得挺好的。
周日的午餐好像成了例会一样。顾宗远从讨论别人的案例,到给俞兰晖分析时舒的经营策略:“在时舒初创时期,人少活儿也少,怎么方便怎么分。像你们现在这样一个业务员维系若干顾客的办法,在初期是没问题的,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其中的弊端?”
“业务员毕业以后,她留下的这一块空缺很难及时有人补上,从而造成客户流失。”俞兰晖回答。
“还有吗?”
“我觉得很难往校外拓展业务。因为我觉得很难在校外找到业务员。”
“对。打个比方,每个月100万的营业额,10个业务员,你怎么办?”
“人的能力有高低,不能一刀切都是10万吧?按能力差的8万,能力好的12万分配吧。”
“结果怎么样?”
“怎么样?”俞兰晖自己心里也没底。
“能力好的,觉得我不在你这里干,我也能拉到客源挣到钱,那么谁给的钱多,他就会到哪里去。造成有能力的人留不住。”
“那应该怎么办呢?”
“不是按照金额来分工作,而是按照程序项目来分工作。完成这100万需要哪些程序?比如,发广告?打电话?实际操作?走访客户?窗口售卖?每个程序需要2个人。一共10个人把这五个步骤做完,100万就实现了。如果有人离职,那么新人需要的技能只是负责整体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那么她也容易上手。这就是项目管理的思想。”
俞兰晖恍然大悟:“太受教了!谢谢您指点。”
顾宗远微笑的说:“哪里哪里,技能共享而已。就像我做不出这么美味的饭菜。”
“可是我……”俞兰晖想说做饭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她做饭是应该的,而他的咨询费那么贵,却在这里免费给自己“开小灶”。
但是俞兰晖的话还没有说出口,顾宗远就说:“朋友之间说这些就见外了。”
俞兰晖回来就回跟柳依依转述顾宗远的话。柳依依感叹:“大俞,你这真的是给人家做饭去了吗?你明明就是用一顿饭换了一堂课呀。”
俞兰晖想起顾宗远“朋友”的话,心中一荡,他们俩不是雇主与家政员的关系了吗?是朋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