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新政第三轮,荀宁的革新方面是关于土地的。与往常一样,这样的革新,招来了很多的反对声音。即便是曹林、孙永两人,也都是如此。下了朝,百官们各自散去,荀宁往内宫而去,荀瑜紧随其后。
“父皇,儿臣觉得,此一番革新,天下百姓确实得到了好处,可是那些豪族、富户怎么办?万一激发起这些人的矛盾,那大宋岂不是要危在旦夕了?”
荀瑜现在虽然很年轻,但是这么多年的锻炼下来,已经成熟了不少,甚至是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这也是因为他自身乃是储君,才会有如此进步的。
“此番革新,跟当年父皇您废止恩荫选官一样,都触犯到了贵族的根本利益。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人起来反抗。”
“你说的这番道理,朕岂能不知道?”荀瑜能够看到新政革新的要害之处,荀宁很欣慰,“朕此前就说过,朕和天下百姓共天下的,不是和他们世家大族坐拥天下的。”
荀宁所言,震撼了荀宁。与天下百姓共天下,那就意味着荀宁这个皇帝在做任何的决策的时候,都是以百姓利益为先的。他根本就不会去考虑世家大族有什么反应,更不会去照顾豪族。因为在荀宁的眼里,百姓才是大宋的根本。
“孩子啊,朕给你铺平往后的道路,朕百年之后,你就能安稳坐上这个位置了。如果,大宋的土地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那么大宋一日就不可能富强。”
荀宁说完这句话后,随即思索了一番,又跟荀瑜解释了起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就是这水。如果土地只在少数人的手上,而不让百姓耕者有其田,那么将来大宋的天下,一定会是少数人的天下,而不是百姓们的天下。这些东西,也许你现在还不懂,将来自然懂得。”
“儿臣明白了!”荀瑜拱手随即离去。等到荀宁回到了内宫,刚一歇息,就有兵士前来奏报,说是有数名大臣,要面奏陈说新政利害。
“让他们进来吧!”荀宁知道那些大臣是为了什么事情而来的,“朕要听听他们到底有什么高见。”
很快,兵士就将那些大臣带到了内宫。荀宁抬眼一看,这些人无一不是大宋国情咨政院里的、郑宏、薛攀等等,皆是世家之人。
“皇上,这建武新政第三轮革新,不能这么改啊!百姓们没有地,可以租富户的地,成为佃户;豪强若是没有了地,那他们就会心不甘情不愿了。如果是战争没收这些人的土地,那倒是还好说一点,但若是像现在这样,由官府直接回收那些人的土地,恐怕不妥当。”
“是啊,皇上,大宋国情咨政院的人一致认为,土地之事,不应如此做。若是收归国家,那是情有可原,但若是借口富户非法得来土地将其抄没,并且分配给百姓的话,恐怕会闹得鸡飞狗跳。现在大宋各地又是出现了旱灾,眼下又是正值春播之际,很难想象往后会发生什么。”
所有人都在担心荀宁这么做,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原因很简单,荀宁的革新,涉及的核心利益,并不是短时的,而是长久的。
这就像当初荀宁直接废止恩荫选官一样。恩荫选官这项制度,存在了上千年之久,在人们心中,不论是世家之人,还是普通老百姓,早已经是根深蒂固了。结果,荀宁连根拔起,直接废除了这种制度,以至于出现皇城冲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