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份,时节已是春末夏初,上半年除了汴梁城周边遭遇到旱情以外,大宋全国上下可以说是风调雨顺。自从江南行省叛乱的豪族势力被平定了以后,天下豪族也逐渐安稳了下去。
曾经的世家,不再辉煌,昔日的豪族,也不再强盛。总的来说,一切都步入了正轨,并且井然有序的按照建武新政所颁布的各项律令进行着。
“与民争利的熙宁变法不再实行,取而代之的是造福百姓的建武新政。如今的皇帝,真是明君啊!大宋的百姓,从此站了起来,就是不知道这外患不知什么时候能够解决。”
“国家刚刚解决完安南国侵略之事,后来又是平定江南豪族叛乱,太子劳心劳力,现在又来了辽国。据说,辽国使臣已经抵达汴梁城一个月了,皇帝忙于国事,并没有接见他。”
“姑且不说辽国使臣,单说雁门关,最近半年来,种家军与辽国兵马大大小小交战已经上百次了。双方之间互有胜负,但是却并不能消除这种隐患。还有,大宋境内有不少豪族和世家,竟然背叛大宋,带着火器等兵器的制造方法逃到了辽国,以至于现在他们也掌握了火器。”
汴梁城中,街道之上,流言四起。人们谈论的话题,不再是大宋国内的事情,而是与雁门关相关。毕竟,大宋国内逐渐安定了下来,人们的目光自然而然的就聚焦在了边境上。
作为太子的荀瑜,在回京的路上,并没有选择大张旗鼓的排场,而是悄无声息的用微服私访的方式进京。因而,百姓们谈论的事情,他都听得明明白白。
“父皇从未与我讲起过宋辽边境之事,难道是怕我分心?”这些日子以来,辽国使臣出访大宋的事情,荀瑜是知道的,但是他并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宋辽边境的消息。不知道是荀宁有意而为之不让荀瑜知道,还是此事被荀宁压了下来。
带着这样的疑问,荀瑜进了皇宫,他本想向父皇荀宁打听一下,结果却吃了闭门羹。这番情况,让荀瑜更加感到奇怪。
“太子,您回来了?”五月十六日,荀瑜来到了兵部,属官们自然非常热情的招待了起来,“这些日子,朝廷还是比较忙的。您回来了就好,正好可以帮助皇上分担政事。”
“本太子来的目的可不是听你们这些人客套话的,汴梁城中流言四起,父皇也不见踪迹,母后也不在皇城,难不成真的出了大事?”
荀瑜对属官们的表现,并不感冒。大宋自从官制改革以来,风气好了许多,官吏也着眼于办理实事了,但是这种溜须拍马之人,还是有一小部分的。
“此事,我们也不知晓。”属官们纷纷摇头,表示他们也不清楚荀瑜所说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但是有一点要告诉太子殿下的是,皇上说等到五月二十日,要群臣在垂拱殿上议事。至于具体是什么事情,想来是跟辽国和亲有关。”
“辽国和亲?”听到属官们提到了这四个字,荀瑜不由得愣了一下。自从自己的父皇荀宁登基称帝了以后,有三年的时间是延续着当初神宗皇帝制定的一切策略,等到建武四年的时候,才开始制定建武新政的革新措施。
那一阶段,宋辽和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建武四年以后,辽国曾经派遣使臣,前来朝贺,希望大宋能够与辽国君主和亲。那个时候,荀宁忙于朝中诸多事情,尤其是还在与世家斗智斗勇,为了能够有一个安逸的外部环境,他便是同意了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