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城下,荀宁与耶律洪基会面一事,很快就传到了汴梁城皇宫太子的东宫里。如今的荀瑜,坐朝听政,负责监国,为了方便,很多事情的办理,就放在了东宫。当然,朝廷的兵部、户部等官吏,也就日常来东宫处理事情了。
“皇上竟然以身犯险,去和耶律洪基会面。殊不知,万一耶律洪基狡诈起来,他就会派人劫持皇上。到了那个时候,大事去矣!不过还好,最后的结局,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危险。”
“你懂什么?皇上与耶律洪基的会面,目的可不仅仅是观察耶律洪基这个人,皇上是要观察大辽军队,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样的水平。虽然两军不曾交手,但是有些东西,却能从兵马的队列、武器装备中看得出来。”
“父皇发来廷寄,说辽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几乎和大宋军队一样,不过还是要差一些,毕竟这么些年下来,朝廷上对于火器的研发从未停止过。那些变节世家或者说是豪族,所带到辽国的火器技术,不过就是我们大宋淘汰下来的。”
太子荀瑜坐在东宫的主位上,听着一众朝官的议论,便是笑了两声。
“此战,父皇一定能胜利的,诸位放心,父皇肯定在想办法了。”
“回禀太子,不是我们刻意担心,而是不容我们不去考虑啊。马上就要进入六七月份了,这个时候北方一带都会呈现多雨季节。到了那个时候,火器的威力不能发挥,大军就跟活靶子一样。要知道,辽军兵士向来善于射箭的啊!大宋兵马,却不曾有这样的强项!”
“雨季的到来,对于宋辽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我们的火器不能使用,辽军也一样。”
“行了,前线的战事,皇上自有分寸,不用我们多操心。”太子荀瑜将话锋一转,他的脸色就沉了下来,很显然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讲,“我们的细作从北方辽国的大草原上回来,说那里出现了草原霸主,此事正在辽国传播开来。”
“什么?又出了个草原霸主?这一天天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个辽国,就让我们头疼了,再加上一个西夏国,现在又出现了一个草原霸主?那岂不是要掠杀我大宋?”
“我突然明白过来了,为什么耶律洪基没有南下侵宋了,或者说,他们一直在整军备战,却没有大军侵犯雁门关。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那个草原霸主在作乱,如果果真这样的话,事情的发展恐怕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众多朝臣听着荀瑜说到草原霸主一事后,纷纷脸色变得惊讶起来。在他们看来,这件事实在是出乎人意料了。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
从大宋立国开始,宋辽之争,其本质上并不是两个王朝的争斗,而是两种文明的争夺。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谁能越得过边界线,谁就有可能成为天下正统的王朝。
说得更为直白一点,由于气候的原因,双方文明都需要大发展和获得生存空间。与农耕文明相比较而言,北方游牧文明的生存环境更差一点,因而他们选择向南方扩张,这一点中原农耕文明自然是不允许的。
作为大宋王朝的主人,也为了守护天下苍生,身为皇帝的荀宁自然是不允许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在荀宁看来,与其自己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因而他选择了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