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们要开枪放炮,长平公主跺脚道:“不要用火器,用弓箭压制住他们的势头,其余人快速离船上岸,敌人要点火了!”
水师弓箭手们放了一阵箭,敌军冒着箭雨把带来的石油全部倾倒一空,放火点燃小舟,而后纷纷跳进河里,游回芦苇荡里去了。
数十条小舟熊熊燃烧,飘荡在河面上的石油也着了火。火趁风势,风吹火燎,眨眼之间,河湾里成了一片火海,浓烟直冲云霄。
那数十条小舟冲撞下来,舟中还堆积着硫磺、火药、干柴等物,又是浓烟滚滚,又是火花四溅,许多战船都被点燃了。
郑成功大惊失色,慌忙传令道:“河湾里的所有战船靠岸,舍弃船只保命要紧!河道中的战船快速后退,远离火海!”
要想在河湾里调转船头逃离火海,肯定做不到了。郑成功还算沉着冷静,没有因小失大,这种时候只有放弃战船,保住将士们的性命才是正理。
明军士兵们争先恐后慌慌张张往岸上逃,人太多了,拥挤不堪,有许多人从踏板上掉进了河里,有几处地方发生了踩踏事件。
如果情况只是如此,明军的损失也不会太大。偏偏就在明军处于混乱状态,士兵们上岸还未站稳脚跟之时,张尚贤亲自带领着一万精兵杀来了。
眼见杀来上万清兵,郑成功大惊失色,叫苦不迭:“我小看了张尚贤,轻敌了!”
兵法有云,敌军半渡而击之。意思就是在河边打仗时,等敌人处于渡河慌乱状态之际进行攻击,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张尚贤先是用火攻打乱明军阵脚,使得明军无法从容登岸,再带领大队人马趁势掩杀而来,杀明军一个措手不及。他确实是个才干非凡之人,算得上儒将了。
郑成功急忙召集起身边三千多人,硬着头皮正面迎敌,想要与敌军硬碰硬。
他的想法很好,先用两千人缠住敌军,给其他士兵们争取到上岸的时间。敌军只有上万人,而明军有三万将士,一旦等明军全部上岸集结完毕,就能形成优势,扭转战局。
不得不说,郑成功是个优秀的主帅,能在仓促慌乱间想到最好的对敌之策。
可郑成功还是低估了张尚贤的能耐,两千人马迎上前去时,清军布阵以待,竟不趁乱往前冲杀。等布好阵型,明军即将冲到眼前时,清军阵中突然用车子推出来上百个奇特的大铜柜。
清兵一番操作,桶柜猝然喷出烈焰,那烈焰长达两丈。
明军士兵们埋头往前冲,压根就没有料到清兵还有这么一手,许多人霎时间被烧得皮开肉绽身上起火,惨叫起来。
清军所用的大铜柜,名为猛火油柜。
《武经总要》记载,猛火油柜以猛火油(即石油)为燃料,用熟铜为柜,下有4脚,上有4个卷筒,卷筒首大尾细,尾开一小窍,大如黍粒,首为圆口,径半寸,柜旁开一窍,卷筒为口,口有盖,为注油处。管上横置唧筒(原始活塞机械),与油柜相通,油柜里注满了石油。
唧筒前部装有“火楼”,内盛引火药。临敌发射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火药,使火楼体内形成高温区,同时通过传导,预热油缸前的喷油通道形成预热区,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油经过火楼喷出时,遇热点燃,从火楼喷口喷出烈焰,形若火龙,用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
猛火油柜,在北宋初年便出现了,一度成为作战攻防利器来使用。到了明朝,随着火器日益发达,猛火油柜逐渐被淘汰了。
偏偏张尚贤是个喜欢读古书的人,也喜欢钻研古时候的作战兵器,他发现山东潍坊盛产石油时,就按照古书的记载,让工匠们打造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高大笨重,其实只适合用来守城。张尚贤也是因为手中装备不多,迫不得已把猛火油柜运用到野战之中,这就是清军为何要布阵的原因。
同时,考虑到猛火油柜无法灵活移动,张尚贤别出心裁发明了一种小型喷火器,用铜葫芦代替油柜,以便于携带、移动。
当明军这三千士兵们被烈焰压制住时,数百个清兵携带着铜葫芦杀了出来,铜葫芦嘴里喷着火焰,他们所到之处,明军士兵只有退避躲让的份,压根没有还手之力。
郑成功好不容易集合起来的三千士兵,又陷入了混乱之中,人人自顾不暇,逃跑的逃跑,溃败的溃败。
不多时,郑成功身边只剩下一千多人。而张尚贤早已注意到了郑成功,虽然不知道他便是明军主帅,但从穿着打扮上看必定是明军大将,故而指挥着士兵们从四周包围而来,把郑成功围在了垓心。
等郑成功意识到危险时,身前全是清兵了,他暗叫不妙:“吾命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