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事件的严重与险峻指向的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阴谋及其狠毒佞邪的幕后操纵者,查清的可能十分渺然,而她的夫君,已做好用他一人换取大汉和平、换取家人平安的准备。
不过,也正是因为她这种迟延一步的反应,表明她平日对朝堂政事知之甚少,而李遵诚与她所谈不多,更不会告诉她那些自己所从事的机密事了,所以此境地芸琬是不可能想到还会出现什么转机的。
但李遵诚应该知道……
李妟眉头微蹙,直了直身背,却引起一阵轻咳。
众人惊觉地转向她连连轻抚,待稍稍平息,她轻声道:“阿翁,听有人说,我们李家……百年不会倾覆?”
李姿抹着眼泪看向她。
这是什么意思?是占卜吗?她和阿姊所认识的人都差不多,自己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芸琬却一脸凄然,凝滞的呼吸仿佛是在压制着心中不平。
这是十足十的嘲讽,明明是箝制打压之下的默默承受与坚忍,却被暗指是在倚仗背后的靠山。
因为李遵诚不仅为陛下亲派,而且他还曾作为门客教*****武艺,更是经太子举荐入朝为官。
两代帝王齐做倚仗,岂不是百年不倒?!
但是,如果这些京都至尊真的护佑无边,李遵诚又岂会被逼|迫到如此地步?
这一次,就算皇帝陛下不会坐视不理,但京中官员到了此地人事不熟,这么大的案子,他们又能查出什么?
而太子尚未执政并没有实权,只怕更是有心无力了……
看芸琬的表情便知她的想法,而钟崐一直胆敢妄为,也是同样因为不知其中隐秘,如果他知道李遵诚在太子那里时的真正任务,恐怕连睡觉也要睁着眼了。
一支伏行九地敢动九天的暗剑,它的锻造师怎么可能懦弱可欺呢……
也许李遵诚并不确定太子会为自己出手,因为入代这几年,他为了避嫌,与太子并无暗中往来,而且,以他的品性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功绩作为计算自己份量的筹码。
但是,只要他利用已知的情报盘点一下现如今天下的风云动向便知道,这一场解救,太子势在必行。
只不过,这其中的确还有一个变数。
虽然皇帝不会怀疑李遵诚,更不会舍得置之死地,但是,所派臣下却不可能与君主的思虑完全一致,当需要增加风险为李遵诚洗冤时,他们都会考量自己的能力与安危,甚至为“大局”着想,还有可能在澄清与死无对证之间犹豫。
而这种犹豫完全与太子对查案之人坚持到最后一刻的要求背道而驰,也正是他必然想要替换掉父亲人选的原因。
但是,刘氏此辈是帝王之家有史以来难得的父慈子孝,尤其辅政后的太子,表现出出人意料的温和与孝顺,那么他要如何达成自己这般强烈的意愿,而更关键的是,他手中是否握有足以碾压其他所有人选,让两宫都满意的奇兵呢?
因为关于汉宫的资料从来不多,所以一时也无法定论,不过,无论最终何人会担下如此重任,皇帝和太子都不会让李宅内外对攸关生死的翘首以盼等得太久。
李遵诚沉思半刻,再转眸看向妻女时,眼中有了些许亮光,他用不高的声调平稳地道:“李家存亡事小,但此案关系到大汉声誉,各路官员定会详查,尽管我身在囹圄,但从军务中寻找蛛丝马迹配合调查,仍是我职责所在……”他的表述中并没有清晰地提及原委,也没有必然脱险的承诺,但经他之口而出却足以给仰视他的人带来希望,当看到妻女脸上的信任与期待,他深有所动,眼圈儿微红,“……届时,还请夫人帮我执笔,姿儿制简。”
这些工作从不用主人家自己来做,但是此时此境地一家人齐心努力,会驱散悲伤,会倍感力量与温暖。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这一幕,谁会相信,情报中严苛到近乎冷血的大将军竟是如此细腻的懂情之人。
芸琬的眼中含|着泪花,目光又变得无比温婉柔和。
李姿乖巧地频频点头。
窗外,狂风挟卷着骤雨不知何时已至,带着摧毁一切的气势排山倒海般地袭来,但屋内一家人的温情脉脉似乎将其全部抵挡在了门外,没有受到丝毫侵扰。
李妟缓缓合上双眼,她必须掩住隐痛之下不知不觉溢出的泪水,这么温暖不可及的画面是她不敢奢望的,她只希望封禁之门所隔绝的那边,自己的所有亲人们——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