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山拥千嶂,江环九派,士高气清、富有佳境,这便是庐山之景。
这一日已经到了约定的盟誓之日,柴桑众人集结在庐山之上,依照春秋时期的会盟流程,盟誓之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盟誓往往有着严格的礼仪和程序,在此之前,孙权和刘备二人其实已经完成了盟誓的第一步——约定时间。
如今到了正式盟誓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排序”。
在盟誓活动举行时,参加盟誓的人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排序,这个顺序是指盟誓时的站位以及歃血的先后顺序。
西周时期,宗盟的排序要依靠同姓和异姓来区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姓和异姓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是以参与者的地位和参与者势力的强弱来决定,而若是与盟者甚多,那么还会选定一个最强者担任盟主之位。
若是参与盟誓的势力众多,则会在设立盟主的同时,各自再依据地理位置、亲疏关系再次建立新的等级秩序,由盟主直接管理几个势力,其余势力依次类推。
这次结盟方只有刘备和孙权两个人,而依据现在的势力强弱,谁先谁后已经很明显了,至于刘备“汉室宗亲”和“左将军”的名头,至少对会盟来说并无用处。
刘备本就觉得能与江东结盟,至少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已经是“高攀”了,哪里会去争什么先后,所以率先出面邀请孙权居先。
两人自然又是客套了一番,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推辞,也都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耽搁,毕竟彼此对这个结果都心知肚明。
接下来就是要商讨盟辞、制作载书。作为盟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盟辞是结盟后各自履行义务的依据。
最初《周礼》中规定:“诅祝掌盟、诅、类、造、攻、说、禬、禜之祝号。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可见“诅祝”一职乃是专门负责制作盟书的官职,但是随着礼崩乐坏,诅祝也越来越少,慢慢地,制作载书的人也并不是非诅祝不可了。
载书一般是在盟誓举行之前就已经写好,并且还要提前制作好相应的副本,以便于在盟誓结束之后保留,这是因为在盟誓时宣读完载书之后,需要将载书以土埋、火烧或者沉河的方法处理掉,以此让神灵见证。
当然若是时间来不及,载书也是可以当场制作的,甚至已经制作好的载书也可以当场修改。
早早定好盟誓时间的孙权自然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载书和盟辞,而且江东人杰地灵,所以找出几个大儒也不算什么难事,其实孙权心中最好的人选是顾雍,但现在双方敌对,自然也不会邀请顾雍来帮助写就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