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一百三十余人全部由张明带往制造监与火器监进行实践,他们将是大宇的未来,也是大宇的希望所在。所以张明将不遗余力的教授他们所以自己已知的科学知识,力求将这些人培养成国家栋梁。
而为了更好给这些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张明与吕清再次申请了一块位于太原城南的地皮,准备兴建革命军的第一个科学研究中心。
不过此事只能在年后,气回暖之后才能实施了。毕竟现在正值深冬季节,并不适于建造,就连修路的战俘都已经全部转到了矿上,采煤或者烧制水泥。
对于科学中心的建设,张明准备放弃以往的传统砖石或者木质结构,他要拿出自己的老本行来,建设几座五层钢筋水泥构筑的高楼。
有了这一批晋阳学院的学生,以后便会每年都有一批批受到近现代教育的学生从晋阳学院毕业。
也就是,这些人才将源源不断的进入到革命军的发展建设中来,革命军的发展必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深冬时节,除了那些逐利的商人,大部分老百姓都窝在家里,甚少有人会出门。而张明却依旧在火器监内忙碌,这蒸汽机已经研制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张明与苏鹏付出的心血实在是太多了。
为了研制这个跨时代的机器,制造监与火器监专门各预留了一台水力车床,还有一整队两百多位精干的工匠专门扶持。
可以这台蒸汽机,已经消耗了革命军巨大的资源,如不是张明抱有坚定的信心,吕清早就将这个项目下马了。
这几年来,因为遂发枪、火炮、还有这蒸汽机,制造监已经很久都没有更新过老百姓的农具了。每年纳粮税时,都是将前些年库存下来的生产农具送于百姓。
不过今,吕清将要看到这些年消耗巨大资源才换来的成果了。
一台高约一丈的圆柱形蒸汽机被拉到了火器监的试验场上,此时的试验场上早已围满了人,张明、吕清、苏鹏等革命军的领导人,还有三百多位晋阳书院的老师与学生,还有几百名火器监与制造监的工匠。
张明兴致勃勃的给在场的众人介绍着蒸汽机的原理,并且亲自往锅炉里注水,当炉膛内的煤炭燃烧了半个时辰后,锅炉内的水终于开始沸腾起来。
众人仿佛被提着脖子的鸭子一般,瞪大眼睛一刻不停的观察着蒸汽机的动静。
当锅炉内的蒸汽压力达到标准的时候,张明一把合上了离合器,只听锅炉内的出气孔刹那间便“哧哧”的冒出了蒸汽,紧接着这些蒸汽开始推动与锅炉链接的动力仓。
一阵“嘎吱!”作响后,便见伸出动力仓的铁轴开始急速的旋转,此时张明又拉动了一旁的一根标有刻度的长杆,便见那铁轴越转越快,几乎便水力车床上的转头快了足有三倍之多。
在场众人纷纷惊叹的对着这台机器一阵指指点点,而张明的脸上也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