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道题是魏帝亲自拟定的,这题目他也不是用来考验燕国的学子,而是考验自己的儿子们的。
虽然前三道题贺小安都已经解出来了,而且是以所有人一致认为最佳的答案获胜,但这第四道她便不想再答了,她今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就不想继续出风头。毕竟在以后,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筹谋,若风头太盛,就该被怀疑了。
因此贺小安见好就收,在魏帝宣读第四道题之前,老老实实的回到了座位上。
而这一次,魏帝谈论的乃是行军打仗的兵法之道,这也确实并非贺小安所擅长的领域。当初遇见檀道济,自己以《三十六计》的行军计谋侥幸答出了一个答案。那是因为贺小安取巧了,她明明知道《三十六计》的着作,其实许多计谋都出自于这位宋国第一名将檀道济本人。
所以不得不说是投机取巧,真谈论兵法战役,她脑海里想起的人便是自家相公,若他未死。大殿之上这些纸上谈兵的贵公子,哪里有魏焘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经验呢。
他可是北境的雄师,魏国的战神。多少次,贺小安听人提起皇长子拓跋焘,心中都有些慷慨激昂的自豪感。即便她恨他,可她依旧觉得他是这个世间的最强者,无人可以超越。
深入骨髓的爱与恨,如今却都不可追忆,甚至这个名字,她也不能提及。可在这大殿上失神的片刻,她还是听人提起了他的名字。
“儿臣七年前,去到朔北郡,跟在皇长兄身边,他曾经跟我说过,‘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
贺小安仰头望着远处的拓跋健,他在提起自己的哥哥拓跋焘的时候,眼里尽是自豪与骄傲。这位曾经立志要跟着自己的皇长兄,一起戎马天下的少年皇子。眼里也有说不尽的悲伤,他的悲伤感染了许多人,包括座在首座的魏帝。
那一刻,贺小安觉得,也许相公这一生是值得的,他的身后还有那么多的人,把他当做信仰,时常怀念着他。
最终,在魏帝的这道战术题里,五皇子拓跋健夺得了桂冠,而贺小安没有发言。即便是也同样在南境战场和东境战场都待过不少时日的二皇子拓拔霈,论起实战经验以及行军打仗的用兵之策,也是比不上拓跋健的。他师承自己的皇长兄拓跋焘,就这一点,拓拔霈就望尘莫及了。
一直低调不言的拓跋健,在最后的时刻大放异彩。虽然被魏帝夸赞,群臣歌颂,可他依旧不骄不躁,只略微谢过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这也让贺小安对他有些刮目相看。
至此,这场两国的学术辩论也算是完满结束,以魏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终。燕国使团垂头丧气,灰溜溜的退去。也不禁让人觉得十分解气。
但魏帝也不计较燕国使臣的刁难,依旧热情的邀请对方两日后,参加宫廷夜宴。这也是为了迎接燕国使团,朝廷特意准备的接风宴。
燕国使团告退后,众人也都起身目送,贺小安依旧站在一侧。没有皇帝的准许,她也不敢擅自离开。魏帝也终于,再次将目光留在了贺小安身上。
“你……叫什么……名字?”显然之前魏帝并没有记住贺小安的名字。
“贺兰珊,出身洛阳贺兰氏。”贺小安随即回答道。
“哦,贺兰珊。这贺兰家族,从前朝的开始一直是中原的名门望族,如今也是我魏国的八大望族之一。只是不知洛阳贺兰氏还都有些什么人?”
贺小安按照之前高允教自己的回答道:“民女出自贺兰氏的旁支,我们这一脉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如今民女也是带着幼子来到平城讨生活,家族里也没有什么靠山人脉的,否则也不至于流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