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前面的好像是王妃。”城门处,魏焘身边的随从似乎也发现了贺小安的背影,而魏焘驻足原地却什么都没说。
“不必相扰,她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经过徐羡之那件事情以后,魏焘与贺小安之间便约定,不再过问彼此身边的朋友,但他们也不会怀疑对方的忠心。其实,两个人之间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内心的信念。彼此能够感受到爱意,就不会畏惧外界的流言。
因为魏燕两国的突然开战,南巡的计划就随之搁浅了,若不能攻下燕国,魏帝自然是无法安心去往洛阳的。再加上前方将士在浴血奋战,若再进行浩浩荡荡的南巡,一路游山玩水似乎也不合适宜。
贺小安理解此时的情况有多么紧急,自然也不许府上的人抱怨这样来回的折腾一遍,已经装车的物品,都重新搬下来规整好。放回原处,南巡只是暂时取消,听魏焘的意思,战事结束后,魏帝还会继续去往南边走一遭的。
只是景穆因为不能去洛阳看牡丹,显得格外的有些失落。而魏焘这些日子也都比较忙,高允因为士子考核的事情完成得出色,渐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即便如此,安排给他的事情也不算太多,他也依旧有时间陪着景穆学习。作为景穆的老师,他在王府也受到特别的优待。
如今府上人多,不再是从前跟在自己身边的那些人了,王府丫鬟、婆子加上侍卫上百口人,吃穿用度花销也大,贺小安看着那流水的账目,知道这府上每月都要花不少的银子。她不自觉的担任起这勤俭持家的工作,也算是贯穿魏焘一贯的节俭风格。在泰平王府上,同其他的府邸比起来,的确一点都算不上奢华。
但贺小安依旧受到王府上下的一致好评,她的贤惠,善良,大度,体察别人的痛苦,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一道亮光。也总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拓跋崇离开都城的第三日,朝廷所有的作战计划也已经订好了。在魏国军中,分为东西南北四大边境军营,朔北军和西凉军是归魏焘统帅,东境是归陈留桓王,南境是归安氏兄弟。在边境屯扎地,统帅拥有最高的指挥权,但朝廷为了平衡军方各地的关系,避免某个统帅权力过于大,还会设立内部换防制度,朝廷巡查制度等多管齐下的管理机制。
而每每到了战时,朝廷还会派出一名大督军,去监督前线统帅、将士在作战过程的指挥,这个人不能决定前方战事的安排,但可以直接上书朝廷,若战事失利是因为前方统帅的原因,或者谁的表现很好,他都可以直接奏报朝廷。若发现主帅叛变,他还能代表皇帝将人拿下。
这个人相当于魏帝派去的钦差大臣,不仅要对战事情况了解,有作战经验。还要不从属于这个军营,魏国朝廷一向选择让四大军营互相监督。不过朔北和西凉因为统帅是同一人,常常也被人统称为朔北军,而只分三大军营。
当初朔北军对夏国一役,朝廷派出南境军统帅安原的弟弟南境前锋大将安颉作为大督军,督察战事。如今东境与燕国一战,眼看就要打起来。虽然拓跋崇也已经回到了东境战场,但是该派谁去督战却产生了分歧。
二皇子拓拔霈一反常态,竟然主动向魏焘推荐了五皇子拓跋健,按理说拓跋健虽然只是三品将军,从前还是安颉手底下带兵。但因他是皇子,不论军阶,就单论他永昌王的爵位与影响,就足够资格了。
朝中一半以上的大臣见势,也都纷纷推荐拓跋健,这位皇子在军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可今日在大殿之上却被众人夸出了花。细究其原因,这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好差事。大督军权力虽大,可他行事的职权是监察,就注定要与东境军站在对立面。这是一个得罪人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