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认为,饮酒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则不然。
饮酒实际上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有许多学问。在古代,人们不仅注重酒的质量和强调节制饮酒,而且还十分讲究饮酒的环境和方法,如什么时候能饮、什么时候不宜饮、在什么地方饮酒、饮什么酒、如何饮酒等,都有许多规矩和讲究。
比如关于饮酒的理想环境,如饮人:高雅、衰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
饮地:花下、竹林、高间、画舫、幽馆、曲石间、平嘻、荷亭。
另外,春饮宜庭,夏饮宜效,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饮候为:春效、花时、情秋、瓣绿、寸雾、积雪、新月、晚凉。
饮趣:清淡、妙今、咏吟、焚香、传花、度曲、返棹、围炉。
饮禁:华诞、座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谵、唷秽、佯醉。
饮阑:散步、歌枕、踞石、分匏、垂钓、岸岸、煮泉、投壶。
具体而言,古人饮酒的经验和方法主要表现在饮时心境。
古人认为,酒不能乱饮,只有在身体和情绪正常的情况下才能饮用。
身体不适、过分忧愁或盛怒之时都不能饮酒,否则会损害身体健康。
饮酒更应如此,按医学的理论说,人在发怒时,肝气上逆,面红耳赤,头痛头晕,如再饮酒,加上乙醇的作用,势如火上浇油,更宜失控,以致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古人为使饮酒时的情绪达到最佳状态,也摸索出了仍可仿效的办法:
选择合适的时间:如凉月好风,袂雨时雪;花开满庭,新酿初熟;旧地故友,久别重逢时饮酒,可达到宾主皆欢的愿望;而在日灸风燥,渡阴恶雨;近暮恩归,心情烦躁,不速客至,而有他期之时,则不宜饮酒。
选择合适的场合:无论在花前月下,泛舟中流的露天场合,还是在宅舍酒楼,只要使人感到幽雅、舒畅,便是饮酒的最佳场合。
古人有“山饮”、“水饮”、“郊饮”、“野饮”之习,颇喜在游览观光中饮酒。
因此,他们饮酒的处所,往往不在大雅之堂,不在闹市之肆,而在山峦之巅、溪水之畔,或在郊野之中,翠微之内。
置身于秀丽的山光水色之中,呼吸着新鲜空气,会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饮兴自然倍增。
古人除了儿孙绕膝之外,大部喜欢与友人相聚饮酒以为乐。
其实他们聚饮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吃喝,而主要在于活动筋骨、舒畅身心。
前人饮酒多温热了喝,其中的温酒器皿,便是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
人曰:“凡饮酒宜温,不宜热”但喝冷酒也不好,认为“饮冷酒成手战”。
人知热酒之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
热酒固能伤肺,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冷酒于肺无伤,而胃性恶寒,多饮之,必致郎滞其气。
而为亭饮,盖不冷不热,适其中和,斯无患害。
因为酒中除乙醇外,还合有甲醇、杂醇油、糠醛、丁醛、戊醛、乙醛、铅等有害物质。
甲醇对视力有害,十毫升甲醇就会导致眼睛失明,摄人量再多会危及生命。
甲醇用沸水或酒精火加热,它就会变成气体蒸发掉。
乙醛是酒的辛辣气味的主要构成因素,过量吸人会出现头晕等醉酒现象,用稍热一点的水即可使之挥发。
同时,在酒加热的过程中,酒精也会随之挥发一些,这样,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少了许多,对人体的损害也就少些。
当然,酒的温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酒过热了饮用,一是伤身体,二是乙醇挥发的太多,再好的酒也没味了。
许多人饮酒常讲究干杯,似乎一杯杯的干才觉得痛怏,才显得豪爽。
其实这样饮酒是不对的,因为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
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则会损伤肠胃和肺。
肺是心、肝、脾、肾、肺五脏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君王车子的华盖,特别不能损伤。
饮酒不宜气粗及速,粗速伤肺。肺为五脏华盖,允不可伤,且粗俗无品。
吃饭、饮酒都应慢慢的来,这样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于消化,不致于给脾胃造成过量的负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