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梁帝之阳谋
厉维钧和周刚峰二人既是袁安平弟子,便是梁帝师弟,梁帝深知其才,对其素来颇为倚重,否则也不会将三法司之二交到二人手中。
尤其是周刚峰,与苏霖之一明一暗,是梁帝监控诸王百官的雌雄双剑,由此可知梁帝是将他视作股肱的。
而且梁帝既知二人入袁府劝袁安平上劝进表,又岂能不知二人为稳定朝局在京中多方奔走呢?
梁帝从容说道:“袁师不必如此,朕知厉、周二卿为国事不辞辛劳,甚至不惜个人名节,如此忠肝义胆之臣,朕不会杀他们的。”
袁安平暗自松了一口气,暗道:只要不死便好。
他也知道二人入局过深,官位肯定是保不住了,关键是看梁帝将其贬谪到什么程度,又贬谪到哪里,希望不要是蛮荒之地。
一旦贬谪到蛮荒之地,便意味着二人失去了被重新启用的可能,一身才华终将埋没于千里之外。
“朕意,贬徐卿为南康王师,贬周卿为南康王从事中郎,贬厉卿为南康王咨议,二位以为如何?”
袁安平与袁昂交换了一个眼神,皆觉出此中的不同寻常,三位朝中重臣都贬到南康王幕下,绝对不会是巧合,必是梁帝有心之举。
二人读懂了对方的眼神,答案是呼之欲出的:陛下要扶植九殿下。
袁昂当即跪陈:“陛下,九殿下非嫡出,不可啊!”
见他看出了自己扶植萧绍瑜之意,梁帝顿行瞒天过海:“袁卿,朕决意让诸子就藩,晋安王出镇雍州,豫章王出镇巴蜀......皆需择良臣辅弼,朝中尚需群贤辅朕,也只好委屈南康王只得三罪臣了。”
梁帝的说辞,足以隐藏他扶植萧绍瑜的真实意图,朝中多勋贵、世家子弟,按照惯例,他们才是充实皇子幕府的主力。
萧绍瑜却只是得了三罪臣,任谁也不会认为这是梁帝对他的重视,甚至这就是一种轻视,须知时人重门第、重官声。
厉维钧和周刚峰属清流一脉,门第是二人天生的短板,经此番贬谪,多年积累的官声亦必消亡。
徐温出身东海郡望,且为齐鲁诸徐郡望之首望,然经此番贬谪,其辅弼太子不利之名便将遍传朝野,位列建元八骏之才情难免遭人诟病,东海徐氏乃至齐鲁诸徐势必失势于朝。
可以说,三人的官声和背景,非亡即衰,在朝臣看来,他们的加入并非是萧绍瑜的助力,反而会部分抵消萧绍瑜此役中的功勋。
而梁帝则有另一番考量,经历过宋齐更迭,更是亲自操盘了齐梁更迭,他对人才作用的理解之深要远超旁人。
他所表现出的,对士族的重视远超寒门,那是所处位置决定的,皆因士族势大,这是他驾驭士族的一种帝王权术。
而萧绍瑜远在济阴,又以三罪臣掩盖其此役所绽放之光芒,相对的,在使用人才方面,他具有梁帝所无法比拟的灵活度。
“陛下,圣明烛照,臣妄言了。”袁昂坦诚道。
他所坚持的,其实是嫡长制,只要梁帝不废嫡立庶,他便无须规劝。
这时,袁安平说道:“陛下,尚书令不可虚位过久。”
尚书令统领六部,乃主持朝政之宰辅,若虚位过久,政务处置必然延宕,国家机器便近乎停摆,此于南梁实大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