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内外交迫的北魏,爆发乱象只是在等待一个契机而已。
从淮北富户的视角分析,只要北方六镇一反,以其强大的战力北魏朝廷很难抵挡,战火必然迅速波及黄河以北。
而徐州往北便是齐鲁与中原腹地,这里濒临黄河,极有可能在战事第二阶段受到波及,故北迁是极为不智的。
固守淮北,静等北方分出胜负呢?
他们清楚得很,这不过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南梁是不会放过此等北伐良机的,也就是说,淮北将变成梁魏交战之地。
届时,自顾不暇的北魏朝廷必然南顾不力,他们更现实的依靠是元法僧所部驻军和他们自己的私兵。
元法僧有多能打,他们既有耳闻又曾目睹,相信他们的心里应该很清楚,元法僧的军事造诣是指望不上。
以私兵抗梁,结局是注定的,要么淮北之地化作一片废墟,要么见势不妙谋求投梁。
与其如此,不如抢先一步,与南梁暗通款曲,或者干脆南迁投梁,躲避战祸。
透过通商贸易,他们凭借直觉感受到了南梁的富庶,因为他们觉得南梁销往北魏的贸易货物更多。
不得不说,他们的商业嗅觉也是极为敏锐的,掌握睢陵海关详实贸易数据的萧绍瑜可是清楚的知道,南梁是贸易顺差方。
正常情况,贸易逆差方是获得物资更多的一方,也就是说,北魏的国力应该得到了充实。
然经萧绍瑜的操作,作为“创汇”方的南梁是得到了更多的济阴庄票,但济阴庄票的背后可是粮谷。
也就是说,北魏一方得到的各式商品属于消费品,而南梁一方得到的除了消费品,还有巨量粮谷这一战略物资。
只不过,这笔战略物资不属于南梁朝廷,而属于萧绍瑜的南康王府。
萧绍瑜坐拥北徐州强大的战争潜力,自然是他们投梁的首选话事人。
萧绍瑜看穿了欲行南迁投梁富户的动机,对他们举族南迁的真实诚意也摸得一清二楚。
若能保全故地,那么大的一片土地他们是不忍心放弃的,毕竟是经营数代的祖地。
萧绍瑜知道他们是在试探,遂对李逸说道:“让你的人放出风去,可来济阴商会详谈。”
由济阴商会出面,也就意味着,萧绍瑜是让他们派代表以贸易商的身份来睢陵面议。
事情谈不成也没什么,毕竟打着通商贸易的幌子,他们也不会有损失,若是谈成了,他们的家族利益便算得以保全。
透过这个小细节,萧绍瑜向他们展现了负责任的行事作风,也相信他们会应约前来。
李逸恭谨回道:“属下这便去传令。”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未雨绸缪,布局战略物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