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帆喊着胖子赶紧来吃饭,“要他快点。”
他们吃完之后,午休了一会就开始继续看电影。
“咱们看什么?”
“名单吧!”
“那就看呗!”
黑白灰的暗沉风格与鲜艳颜色的碰撞所产生的情感冲击力度是非常大的。整一部影片以黑白灰为主,从氛围而言是非常凝重、严肃的。开头我们所见的辛德勒,他并非什么好人,他会因为犹太工人工资微薄便宜甚至不用过多资金,只需一些锅碗瓢盆之类生活用品而雇佣他们,会为了战争的发生而高兴,因为这是他从中牟取暴利的机会。
从历史上我们所知,二战期间,因战争、屠杀、种族歧视等原因死亡的犹太人高达600万不止,从文字上来看,这只是数字。但是我看到了这部影片。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可能对于数字并不敏感,600万,我们知道很多,但有多少?我看到一群人,被德军**发现藏身之所时恐惧的神情;我看到医生面对德军的到来,为自己的病人能拥有庄严死去的权力时倒出毒药时候颤抖的手;我看见独臂老人骄傲的说,他是一名有用的工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气息的人。
如果对于数字没有概念,那你可以借此想象,这么多的鲜活的生命,电影中,那群躲起来却被德军找到的人们,仅仅是其中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不到,集中营内焚烧成堆成山的尸体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很难想象,这很难过。
影片中当德军搜查、屠杀犹太人时,辛德勒在山头看见了一个身着红色衣服的女孩。同时,这个鲜艳的颜色,跳脱出了黑白的镜头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镜头记录下了红衣女孩所看见的一切,红色是鲜艳的、活泼的、明亮的,但在影片中,它是惨烈的。它见证了**对犹太人的屠杀,见证了人性的丑恶。不是红衣女孩改变了辛德勒,改变了他的是他作为人对良知。红色是见证,是这场屠杀里辛德勒觉醒的良心与愧疚。他只是一个商人,他从战争中谋取暴利,他知道什么是战争,但是这场战争与他无关。但他有足够的钱,有作为一个人所该有的一切,所以愿意为了一位对他说过感谢的独臂的有用工人、为了他的会计去向军队讨要说法、强行阻止火车的运行。我觉得他很疲倦,他的内心是空洞的、彷徨的、恐惧的,影片结尾情感的爆发,他哭着痛苦着后悔着说,如果他能救更多人,哪怕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
这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数字。辛德勒不是救世主,他只是商人,但他背上了本不属于他的就“救世”责任。他很平凡,但是伟大。
我最后还是在尸体堆里看到了那个红衣服女孩。
再谈歌德,那位**军官。我觉得他是矛盾与恶的存在,他有想做“国王”应该做的,比如原谅。他试着去原谅了,他有在尝试,为了权力,也可能为了海伦,但他失败了。我以为他向米西克开枪,只是发泄,想吓那个孩子,因为前两枪都打空了,但是后来我知道我错了,最后一枪中了。歌德在浴室对着镜子,呢喃着原谅,可是两根手指还是竖起来,比作枪的样子对准镜片。他可能有试着改变,但他没办法改变自己的习惯,作为一名**军官、作为一个杀人犯的习惯。人们越是害怕、恐惧,他们越兴奋。并以此为乐。
整一部影片,出现了两次颜色,一个是片中的红衣服女孩,一个是结尾代表了现在的和平时代。我不知道这些代表了什么,但是看到最后,一个又一个幸存的人们,带着自己的名字与归属去辛德勒的墓前纪念他,我就在想,这是生命,这也是历史。什么是生命?是麻木与绝望里那一抹鲜艳却又即将败落的红色,也是在风浪过去后,被历史长河记载后依旧为此所触动的还能感受到的情感。
名单是生命,也是希望,而辛德勒,只是带来这份生的希望的一个普通商人。
他看完第一部影评,然后就是看第二篇,再接再厉。
战争年代,弱者没有选择的权利,而强者或者说在战争里处于优势的人,他们或者嗜杀如命又或还保留者对生命的敬畏。但大部分人都已经丧失了骨子里的善良,他们把杀人当做乐趣,并不为此感到愧疚。少有的仅存良知的人或许想要帮助解救无辜的生命,也是力不从心。
在混乱的战争年代,强者为利益而存在,弱者为活着而努力。在绝望面前,人们看不到希望,只能拼尽最后的努力寻找活着的方法。无辜的犹太人是悲惨的,而活下来的人在逆境中最终看到了希望。没有人会对这样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抱有希望,跟别说去解救他们。作为一个目睹了这场悲剧,并且为之触动的人,还并不能够下定决定去帮助他们。
但是如果这群弱者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被解救。如果某个动了恻隐之心的伟大人物愿意帮助他们,那么这个人是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的,而被解救的人也是幸运的。辛德勒从一开始的无所谓到最后产生的共情是所有被杀的和幸存的犹太人带给他的,他用金钱换取人命,帮助一千多名犹太人获得生机。他的的确确是个伟大的人。他的善良与无私值得所有犹太人谨记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