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正则辞赋
项伯拿着银锭去打酒,两人再次在堂下坐定,白起迟疑了一下开口道:“适才听先生所言,楚王如此不争,先生为何不另做打算?”
这一问让屈原更加惆怅,他重重地叹息一声道:“哎,屈某世受国恩,怎可为一时之屈而轻言背弃,小友不必劝某,某自有分寸。”
既然人家都这样说了,白起也不好再说什么,径直走到了众多书卷前随手拿起一卷书简仔细翻阅。
屈原抬眼一看,正是一简自己撰写的辞赋《东皇太一》,顿觉不好意思道:“此篇乃是不才收集民间祭辞而书,让小友见笑了。”
白起简单看了几句,只因本就是楚人,顿觉诗篇风格独树一帜,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意境更是让人心神为之向往,不知不觉就被其中的语句吸引而默念起来。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ěr),璆(qiú)锵(qiāng)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hé)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jiè),奠桂酒兮椒浆……”
“啊呀,先生文笔妙不可言啊!”白起读着便由衷称赞。
一场及其普通的祭祀活动,经由屈原之笔变地妙趣横生令人向往,简单几句就有血有肉地生动描绘出祭祀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
听到白起的赞扬,屈原倍感荣幸,于是开口道:“小友有所不知,我泱泱华夏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经过岁月变迁,许多人文景观都不复往日,某虽不才,但也想让这些民俗流传与后人知晓,而不忘祖数典,才作此歌赋。”
“先生高见怀远!”白起伸出拇指赞扬道,接着放下这简《东皇太一》进而娓娓而谈道:“念华夏千古,又岂是先生一人之力所能挽留,不但楚有东皇太一、云中君等神明祭祀,即使蛮秦也有如上云中君、大,少司命诸多神明供奉,虽不及楚人供奉的一半,也及其繁多,先生能够留下如此民族魂宝,乃楚人之幸,华夏之幸也!”
说完白起竟深深对屈原躬身一礼,白起竟然自称秦国为蛮秦,对于屈原正可谓正中下怀,屈原见状连忙上前扶起白起:“哎呀小友使不得,屈某不才,怎可受此大礼,惭愧惭愧。”
白起洒然一笑:“先生不必谦虚,有此之举,当得晚辈一拜。”
屈原握着白起的手道:“小友如此抬举,屈某倍感城恐,唯有倾注一生才能不负小友重望。”
单凭白起一人,就让屈原对秦人的蛮横大有改观,此刻屈原早已把白起身为秦使的身份抛之九霄云外,越看越是顺眼,只感叹风雨飘摇二十余年,今天能够遇到知己,实在不负岁月,乃是万幸。
说话间项伯已经打酒回来,一看到而然聊的兴趣正好,呵呵笑着为二人架起了炉火煮酒待饮。
项伯将白起的那一锭银子还放回了几案上,说是酒家念及屈原清正廉洁一心为民而特意赠与府上,等于白捡了一壶好酒。
经过这一个小插曲,屈原兴趣更盛,连连与白起称兄道弟畅饮了几杯。
项伯送来一谍咸豆,二人就着咸豆三杯下肚,屈原顿时诗兴大发,开始吟唱起自己的得意之作《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白起跟着屈原的韵脚打着节拍,时而和上一句,时而应上一字,二人一唱一和就连站与一旁的项伯都为之动容。
屈原本就是王公之后,由于性格耿直胸怀大略,如今却落得现在这般凄凉,白起由衷为他感到惋惜,但也无可厚非。
一口气问了十句,句句皆是陈潜多思,思想及其活跃,问天地,问自然,问人世,节奏韵律自然协调,却又奇思妙想,让白起为之惊讶。
这些辞赋明明就是天书七层有言,他怎么会知道的这么清楚?白起很确定这些内容从不曾为外人道,就连苏秦公孙衍之辈都难觅其踪。
不过即使惊讶,白起也不以为然,看着屈原如此尽兴,也无意打断。
唱到高兴处,二人索性抄起身边的几案与笼凳当起了击打乐器,有唱有和其乐融融。
伴着屈原击缶的节奏,白起随即开声接唱: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屈原愕然听辨白起所唱,竟是探寻长生不老之大道,十分惊讶地看着白起,连手中的凳子也咣啷一声掉落在地。
歌声戛然而止,大堂一片沉默。
“在下所问是否有何不妥,先生为何停止?”白起开口问道。
屈原默默地摇了摇头,呆愣地看着白起道:“贤弟果然人中豪杰,竟能接上不才歌赋,还问出如此奇思,善,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