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在司马昭看来,这份奏表之中无不透露出诸葛亮对汉室的绝对忠心,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蜀汉的未来的忧虑和希望,言辞恳切,令他读之非常感动。
一直以来司马昭以因年幼所以并没有明确的政治倾向,自从来到了益州跟随在诸葛亮身边开始,他渐渐的认为复兴汉室才能够使天下获得真正的安定,而诸如曹丕这样的野心家心中所想的并非是天下万民的福祉,是不顾百姓死活而满足那自己那不断膨胀的野心。
这封《出师表》仿佛一记重锤,将“扫平乱世、一统河山”深深的砸进了他的心中。
蜀帝刘禅很快就批复了诸葛亮挥师北伐的请求,于是诸葛亮以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留在CD处理相府的日常事务,而他则长期留在汉中做着战前的最后准备。
此时的司马昭也完全忘记了自己身为曹魏重臣之子的身份,不知不觉站在了诸葛亮这边。
可令他感觉奇怪的是,明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刘禅已经同意了诸葛亮北伐,但诸葛亮却依旧没有任何起兵的打算,而是选择继续像往常一样积极练兵、广备粮草。
司马昭想不透他这么做的原因,而一直跟随在诸葛亮左右的马谡也数日不见踪影,这些种种怪像终于令他无法忍受被遮住双眼的感觉,于是他开口问道:
“丞相按兵不动,是为何意?”
诸葛亮露出了神秘的笑容对司马昭,卖起了关子:
“很快你就知道了...”
五天后,风尘仆仆的马谡回到了南郑,诸葛亮从他那兴奋无比的表情中已经看出了此行已是马到功成,为由司马昭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密谋些什么。
马谡将自己怀中的一封密信交给了诸葛亮,并汇报说:
“丞相,在下已经前往新城面见孟达,并且成功说服了孟达叛魏归蜀,孟达已经表示在丞相出兵之时,他会立刻起新城三地之兵对洛阳突然发难,与您里应外合!”
一向很平静的诸葛亮看了孟达的亲笔信后,也坐不住了,他腾地一声站了起来:
“太好了!有了孟达相助,如此以来我们北伐的把握就更大了!”
这时司马昭终于明白,原来诸葛亮迟迟不发兵的原因,正是为了等待孟达的回复,可是他心中仍旧存有疑惑:“丞相怎么会知道,孟达一定会反叛曹魏呢?”
“这还要感谢你的父亲司马懿...”
如此解释让司马昭更加一头雾水,见他还是不明白,诸葛亮便进一步说明其中的原由:
“当初孟达背叛蜀汉奇袭上庸之后,魏文帝曹丕十分看中他,给予他丰厚的待遇,而当时司马懿却对曹丕说‘孟达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当时曹丕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越加重用孟达。等到曹睿即位之后,他就把司马懿的话听了进去,企图不断削弱孟达的兵权,而能够给予孟达保护与信任的桓阶和夏侯尚都已经去世了,这个时候再加上我派马谡去略施离间,说服孟达叛魏是根本没有任何难度的。”
经由诸葛亮详解之后,司马昭这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但他同时也很清楚自己的父亲司马懿看人目光非常准,既然他说孟达是这样的人,恐怕也是八九不离十的。
北伐是诸葛亮一生宏愿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他行差踏错、功亏一篑的话,那么天下一统、复兴汉室就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尽可能的增加取胜的筹码。
而能够让他北伐取胜乃至一举攻克洛阳,彻底消灭曹魏政权的关键砝码,就在孟达身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