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阳之所以对路遥示好,其实并没有什么目的,他纯粹是对这位文学大家,发自一种从内心的敬佩。
虽然说,路遥此时此刻还没有功成名就。
华夏文学史上最后的脊梁,这是林阳个人对路遥的评价。
“好啊!我估计要在这里住半个月,我刚刚来,还有几件事没有去办。”
林阳回家了,他第二天就去学校了。
次日上午,王惟国的身影,出现在了青年出版社的院子里。
他来这里的目的,并不是谈发表小说的,而是来这里看望柳青。
1952年,柳青把全家从京城,迁到了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
在这个终南山下的偏僻小村庄,他一住就是十几年,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创业史》。
柳青的身体不好,他从七十年代初,基本上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就要来京城看病,顺便修改他的书稿。
每一次来京城,柳青都会居住在青年出版社。
青年出版社位于东四十二条,是由两座小四合院联通而成的。
一进门,就是一栋米黄色的两层创作小楼,此时,楼下住着上海作家峻青和大名鼎鼎的柳青。
王惟国在342房间见到柳青时,被他的样子吓了一跳。
肤色黝黑、有些驼背的柳青,已经瘦得露出了颧骨,他躺在床上,曾经炯炯有神的眼睛,此时也是黯淡无光。
“你怎么来了?”
柳青的声音低的几乎听不见。
“我昨天来京城的,今天专门来看你,你的身体怎么样?”
“我估计不行了,以前还能在楼下遛弯儿,最近实在是走不动了。”
王惟国没有向柳青提自己的小说,他在这里坐了半天就回去了。
“我在京城呆半个月左右,过几天我再来看你。”
王惟国想不到,在他此次离京之后的6月13日,柳青走了,终年62岁。
创作小楼上,除了峻青和柳青,客房里还住着其他作家。
他们分别是来自云南的彭荆风、广东的李克异、AH的公刘、河北的刘真、天津的王道生、辽宁的杨大群。
当然了,这些人王惟国不熟悉、也不知道,更没有发生什么交集。
在京城里等待了一个星期,王惟国关心的小说发表问题,一直是迟迟不见动静。
就在他心烦意乱的时候,林阳找上门来了。
“小兄弟,好几天不见你了,你今天怎么有时间过来了?”
“王哥,今天是礼拜天,你要是没有事的话,咱们出去这个地方聊?”
“好,你等一下,我去跟我媳妇打个招呼。”
林阳把王惟国约出来之后,没有去其他地方,而是直接到了全聚德烤鸭店。
“啊?小兄弟,咱们怎么来这个地方?”
“王哥,今天我请你吃饭,就吃京城的烤鸭!”
“我听说在这里吃饭,一只烤鸭就要8块钱,你还是个学生,怎么会有这么多钱?”
“王哥,想知道吗?”
林阳笑着问他。
“那是当然了!”
“走,王哥,咱们边吃边说,你如果感兴趣的话,咱们还可以聊一聊赚钱的事?”
王惟国将信将疑地跟着林阳,走进了烤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