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兰在旁边插话了。
“嗯,林阳,你姐说的对,你去问一问,这样确实是比较保险?”
“好,金山哥,我记住了。”
林阳之所以提到君子兰,并不是什么东瀛特别喜欢,而是,他想起了八十年代,发生在长春的君子兰事件。
80年代初,市场供不应求,君子兰价格一路走高。
一盆好兰,价格往往是长春人月收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逐步攀升的价格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1982年,CC市出台君子兰“限价令”,规定一盆君子兰售价不得超过200元。
可是,这样的规定后来不了了之。
1984年10月,君子兰正式成为长春的市花。并且,还提出要发展“窗台经济”,号召家家都要养3盆至5盆君子兰。
市花的身份,让君子兰在市场上“艳压群芳”,价格是一日三变,一涨再涨。
就传说,1985年,有位港商看中了一盆君子兰,提出用一辆豪华皇冠轿车交换。
一时间,君子成了绿色金条。
用君子兰换冰箱、彩电,一盆君子兰最高能炒到十多万,大街小巷甚至出现了抢花的治安案件。
君子兰疯狂了,更加疯狂的是越来越多的人。
官员、媒体、工厂、艺术家,纷纷为君子兰大吹而特吹,这股风不仅仅在长春当地刮,同时,还蔓延到了其他地方。
港岛的电视台来了,承诺免费为长春君子兰提供广告,东瀛人也来了,请求长春再举办君子兰展一定让他们参加。
长春各君子兰市场的人熙熙攘攘,市场里,仔细一听,可以发现粤语、闽南语、湖南话、上海话……
泡沫破裂的时候终于来了。
1985年6月,风靡大江南北的长春君子兰,迎来的却不是炎炎烈日,而是冻死人的寒冬。
6月1日、7日、13日,当地省级报刊的三篇社评,彻底将君子兰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紧随其后的是,更高一级的纸媒说话了,红红火火的君子兰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重生之前,林阳没有亲自参与过长春君子兰的炒作,这一次,他只是想帮一帮武金山、刘秀梅两口子。
君子兰的市场里,不在意多了两个人,再说了,林阳估计,武金山、刘秀梅也不可能养几万株君子兰。
东来顺饭店吃完饭以后,在回家的路上,林兰向林阳说了一件事。
“林阳,林宇从陕西来信了。”
“是吗?他可是好长时间,没有给家里写信了,信里面都说什么了?”
“具体说什么我也不知道,就是看见爸妈今天都去单位请假了,并且还去火车站买了车票。”
“啊?他们这是要出门?”
“我估计是,爸妈说是去米脂。”
“米脂,那不是林宇上山下乡的地方吗?”
“他们走的时候很急,让我告诉你和林芬一声。”
“你没有问他们是去干什么吗?是不是林宇在那里出了什么事?”
“我问了,爸妈说林宇没事,就是回城的问题遇到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