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刚刚成功收购帝亚建设的奇迹投资,他们的持股比例严格受到约束。
所以说,此时海外资本,并不能从这些垄断型财团手中获得多少蛋糕。
华尔街的资本们在半岛金融市场,更多是以投机的态度存在。
因为整个半岛的金融市场的蛋糕,只会随着这个财团吃的蛋糕多了,另一家财团吃的蛋糕少了而已。
但整体的蛋糕分配权,还是掌握在这些财团的手中。
最为讽刺的是,半岛一直到95年的时候,才推行了所谓的金产分离。
修订了《银行法》第16条,以及《关于改善金融产业构造的法律》第24条。
这才严格限制资本将银行进行私有化,并规定金融非主业资本最多只可以拥有银行4%的股份,即便投资金额超过4%,也只能拥有4%的表决决议权。
这个法案推行前,顺阳和大营这样的大型财团,都持有着不少商业银行的股份以及表决权。
控制着这些商业银行的顺阳和大营集团,可以顺利地从这些银行获取贷款的原因之一。
这些商业银行们以较高的利率吸纳存款后,以极低的利息放贷给顺阳或大营集团,就算这些财团出现了财务问题,控制这些银行的财团们也不会轻易的断贷。
通过这种手法,顺阳和大营集团快速积累的原始财富。
直到法案推出,他们才进行收敛一些。
但是两大集团,还是通过复杂的交叉持股方式,死死地控制着一些银行,为他们旗下的顺阳和大营信用卡提供着服务。
这种相对原始的金融市场玩法,也给了陆仁批量做空半岛金融市场的机会。
提前在金融市场购入做空该公司的股票,然后开始进行媒体报道,接着调研机构发出相关调查报告,适当的时候,检方适当的介入调查。
没有几家企业经过这一系列的玩法后,继续获取资本市场对他们的信任。
如果,整个金融市场的钱都出自半岛还好说。
但是此时,无法进入做空的市场的海外资本,大量出现在了可以做多的金融市场上。
他们可不会,对这种出现暴雷危险的企业保持信任。
因为金融时报在华尔街同步售出,那些精明的华尔街饿狼们,都会选择适当时刻清空他们持有的股份。
这也会加剧了,原本被做空的目标的股票价格下跌速度,这也是吴世炫当初不喜欢投资半岛的金融市场的原因。
因为青瓦台和检方的态度,对金融市场的影太大了。
韩道钢铁就是典型的案例,青瓦台出手的话,韩道钢铁不会倒下。
但是青瓦台一旦闭上眼的话,处于高负债的韩道钢铁破产也就是瞬间的事情。
此时,已经进入到中搜部的崔昌帝,已经成为了奇迹投资吴世炫最坚实的盟友,人称送外号财阀狙击者。
原因无他,半岛金融市场上,大量中小型财团无情地被崔昌帝给击溃。
此时还是被来自于华尔街热钱充斥的半岛,并没有出现大量失业的情况出现,这也导致民众们希望看到这些剥削他们的财团被调查。
通过一次次地对这些财团的调查,崔昌帝的名气逐渐地上升。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就是,他内心对权利的渴望越发的强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