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速递的赛车寒鸦号已经被运送到了火星赤道东经二百四十度左右的位置,南面,就是巨大的火山,阿尔西亚山。
火星拉力赛的终点,就在山的另一边,火星南极。
负责媒体材料制作的张峰,放飞了车顶的媒体无人机,开始了对寒鸦号的航拍。
传回的画面非常的震撼,另包括车内彗星速递的成员都惊叹不已。
坐在寒鸦号中,视角相对比较低,似乎并不能感受到什么。
但是视角一旦转移到放飞的航拍无人机上,瞬间就变得开阔了起来。
广袤的火山平原一望无际,闭上眼睛,仿佛能够想象到,当初阿尔西亚山还处在喷发状态的时候。
源源不断的岩浆从火星内部涌出,逐渐在这个巨大的平原蔓延。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当年的岩浆海洋,已经成为了巨大而坚实的平原,只有几座高达万米的火山残骸,还在宣示着当年这里地质活动的激烈。
这里人迹罕及,没有开发的痕迹,而寒鸦号的出现,仿佛梦境一般。
如果是其他赛车出现在这里,这种违和感其实还好控制。
因为作为赛车,多数车辆的设计是完全为了性能服务的。
亮闪闪的车漆,不仅不实用,而且造价高昂,会挤压其他部尖的预算。
因此,多数车辆,几乎使用的都是纯粹的金属配色。完全靠赛事主办方强制要求张贴的车辆识别号码区分。
像寒鸦号这样煞有介事地选择一个主题颜色的,都是非常少见的。
更何况,寒鸦号还专门使用了更加昂贵的防尘涂层,经历了漫长的旅途,车体的漆面仍然光洁如新。
张峰收回了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已经实时导入了车上的媒体工作站。
这又是寒鸦号与众不同的地方。
其他标准的赛车,为了将车体的重量降下来,不惜拆掉任何没有必要的装置,比如一个车队五个人,原本的改装平台是七座车,那么第一个需要拆掉的就是额外的两个座椅。
很多赛车的计算机,为了绝对的稳定,甚至会牺牲一部分性能,顶着巨大的发热量,将计算机完全封闭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
可是寒鸦号,居然奢侈到专门在赛车中建立了一个媒体中心,这个媒体中心不仅能够和赛车中的其他空间完全隔离,方便录音,更重要的事,这台赛车甚至搭载了一套完整的媒体制作工作站。
简单的剪辑之后,视频的节奏已经非常流畅。
实际上,在拍摄的时候,张峰已经成竹在胸,无人机飞过的轨迹,都是经过精妙计算的。
镜头位置的选择,拍摄位置的运动,都在张峰的计算之中。
因此剪辑的过程相对来说非常高效。
张峰迅速地导入此前自己已经为这场赛事准备好的片头,为刚才航拍的画面做了配乐,并且制作了结尾字幕。
随后则是漫长的调色过程,张峰想要将塔尔西斯山脉附近的火山平原的荒凉无限放大,将视野中的阿尔西亚山无限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