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感觉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只能体现在生理的某个部位冲动。他明知道这是绝对不能做的事,但还要执意完成这种冲动。
李剑锋就是在这种幻觉中,疲惫的身体,渐渐进入了梦乡。
范世林回宿舍没找到李剑锋,他急匆匆要返回工具室去吃午饭。
见顾小燕一路跑来,范世林不解道:“你干啥去?”
“你管不着。”顾小燕绕开范世林,就要往宿舍跑去。
“我找遍了,根本没找到李剑锋。”范世林说。
“你看见赵君了吗?”顾小燕问。
范世林摇头。
“你呀。”顾小燕顾不得埋怨范世林疏忽,恨不得一步踏进职工宿舍。
范世林一下子惊醒了,他转身随顾小燕一起跑向职工宿舍。
“你跟着我干啥?”顾小燕止住脚步,对范世林的举动十分反感。
“我找李剑锋有急事。”范世林嬉笑着解释说。
“烦人。”顾小燕白了范世林一眼,放缓了脚步。
范世林嬉笑着跟顾小燕并排走着。
顾小燕突然止住脚步,径直返回办公室,让范世林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范世林绝对不想掺和进李剑锋和顾小燕的纠葛中。但是,他也搞不清为什么,总想搅和一下顾小燕对李剑锋的追逐。
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李剑锋一旦跟顾小燕发生了什么,顾大海就会赤膊上阵,为李剑锋的发展开疆拓土,那样,范世林就会处于极其被动的地步。
陈占江早就给范世林下了断言:烂泥扶不上墙。
一旦李建锋羽翼丰满了,再有顾大海为其摇旗呐喊,范世林的结果,只能是被下放到某个车间,当个党支部书记,仅此而已。
范世林早把自己的未来,不能说是发展,应该叫归宿,看得清清楚楚,他想再博一下。
技改活动应该是他的成名之作。
车辆段从扩建至今已经十余年了,那些当初所谓的先进生产设备,尚未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便因新工人上岗,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技术业务培训,导致一大批设备无法正常使用。
还有相当一部分设备,由于人为操作失误,处于半瘫痪状态。
如今车辆段的技术设备,除设备车间的机械加工设备,还能正常使用以外,修车、修配车间的所谓技术设备,基本被人工所取代了。
培养能够使用技术设备的现场工人,应该是车辆段技术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
我们不能说,是主要决策者技术观念陈旧,以为检修货车,最实用的就是维系传统的人工操作。
任何所谓的技术设备,动辄便人为损坏严重。
与其为这些设备维修与维护,投入大笔资金和人力资源,不如维持现状,能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务即可。
主管领导的思维与决策,决定了这里的技术设备形同虚设。
李剑锋初出茅庐,寻求自我快速发展欲望强烈,也激发了范世林的工作热情。如果通过这次技术改革,能让所有的技术设备动起来,范世林就算立了首功一件。
范世林的技术理论,与张群和李剑锋不在一个比例,但他的工作实践,堪称在张群之下,却比李剑锋略胜一筹。
李剑锋所谓的技改方案,在范世林看来,得益于张群对他的实际指导。
范世林不能用理论数据来阐明自己的想法,我们对他做出想法,以及即将实施的方案做出一个总结,那就是借势造势。
他想借助张群和李剑锋的技术力量,完成自己上任后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范世林不希望李剑锋在这时候,被顾小燕搅扰了心态,从而惹出麻烦。
行文至此,各位看官可能已经看出猫腻儿,真的要开展技改活动了。
顾小燕吃了一半的饭,赌气回到办公室。她凭窗远眺,见范世林站在那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决定反回工具室。
就在顾小燕心急如焚,要去职工宿舍看个究竟时。她远远看见,赵君迈着四方步走出职工宿舍,走向办公楼。
李剑锋在哪里?
顾小燕极有耐心的等待赵君从她眼前走过,没看见李剑锋的身影,她顿时眼前一亮。
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
李剑锋一个人在职工宿舍里,如果她突然出现在李剑锋面前,会有怎样的情景。
早晨,李剑锋在修配车间看她那眼色儿,给她一个启迪。
顾小燕顿时内心狂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