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神话集《齐谐》讲:“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意为: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北海。
庄子的《逍遥游》中提到:“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大意为:蝉和小斑鸠讥笑鹏,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
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决定其自身的认知,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蝉”和“斑鸠”的讥讽嘲笑,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理会。
如果与其较真争辩,我们就会被对方拉低层次,在对方游刃有余的低层次认知里,我们肯定不会有胜算。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蝉,不知道一年分四季。
《逍遥游》中还提到:“古时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
永远不要和井底之蛙争吵,它看到的天空是圆规画的,而我们看到的天空是无限大的。
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我们又何必要求小草与蝉拥有灵龟和大椿的胸怀呢?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个有旧仇的人在一处窄桥相遇,其中一人首先挑衅:“我从来不给狗让路。“另一人面带微笑侧身:“而我恰恰相反,你先请吧。“
与认知层次和自己不同的人辩道理,不仅辩不出结果,也无疑是在给自己添堵。和无知、小气的人争辩,赢的一方从来都不是那个聪明人。不争不辩,才是最有利的回击。
放眼望去古今中外,真正成功的人从来不做没必要的事,也从来不与没必要的人争辩。
试图说服别人的功夫,倒不如自己读读书喝喝茶,陶冶一下心情,寻找自己新的提高。
反观现实中的我们,难免会与人争辩,辩生活、辩工作、辩见闻、辩真理。既然无法避免争论,那就做一些有意义的争论。
避开那些有偏见的人、糊涂的人、见识短浅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每一次争论才会是正向的,于自己也是做加法的。
人这一生真正需要在意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看重自己的想法,内心丰盈的人从来不会活在别人眼里,更不会活在别人嘴里。
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这个位置仿佛是在他降生时就给他准备好的,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
不争辩不是理亏,保持沉默不是软弱,这是为人的气度和做人的洒脱。和不同位置的人争辩,是争不出个结果的。愿你走自己的路,坚守自己的方向,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因他人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活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