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真诚而舒适的关系,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没有人是一坐孤岛:是大海里独踞者: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人生在世,我们存在于各样的关系里,相互建立、生长和维系,好的关系,大多离不开用心经营,及时给予对方支撑和滋养。不过多干涉,也不要求太多。
若想长久下去,就要告别控制欲、牺牲感和猜忌心。如此,才能好好相处,亲疏有度。
夫妻关系里,告别控制欲。
讲到一对夫妻的经历:十几年前,妻子因为老公总是不配合自己教育子女,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经过单独谈话,心理医生告诉她:
“我见完你们两个人之后,发现你老公一点儿问题都没有,都是你的错,多年后,当妻子跟老公谈起这件事时,问:“当年那个心理医生跟你说的是什么?“老公笑呵呵地答:
“他跟我说的,和跟你说的,是同一句话。“
生活里,我们大多都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有问题的是另一方。头脑中始终有一套关于伴侣应该“如何如何“的假设,一股脑把“我认为“、“我觉得“的想法强加给对方。
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对方去改变,却忽略了别人的处境和想法。心理咨询师陈海贤曾提过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要求对方改变时,我们究竟在要求什么?他分析:有时候,我们想改变的,不只是对方的行为,还有对方的想法、状态乃至这个人本身。这会进一步挤压关系的空间,导致夫妻关系的纠缠。长期下来,这种要求和服从会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导致原本和谐的关系,渐渐变得疲惫、无味,整个家里也失去生机。
与其这样,不如先试着调整自己,适当“妥协“。不去纠结一定要按照谁的标准来生活,而是能够相互理解,用商量化解分歧,以让步解决矛盾。
伯特·海灵格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人生在世,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如事事都想触及对方,把交往的细枝末节控制得严丝合缝。就会把关系推向危险的境地。
因为,不留空隙的感情,很容易失去弹性,崩溃断裂。要记得,想要关系长久,就要给予对方适当的空间。不过多干涉,也不过分控制,守好边界,把握好分寸。
亲子关系中,摆脱牺牲感
前段时间, 《荒野会谈》节目
中,谈到原生家庭的话题时,李雪琴说:“当下,很多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里面,牺牲感都特别重。最基础的包括.这排骨给你吃,我嗦一嗦那杆:这鱼最好的地方都给你:我吃那刺多的鱼尾巴。可是,明明这条鱼很大,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不好那一部分。反复强调自己的付出?“
正因为这样,李雪琴长大之后,和妈妈达成了一个共识:我们都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为了让对方的生活更好,先牺牲自己的生活。
深以为然。到了一定年纪,会发现,身边的很多父母,都特别喜欢营造这种“牺牲感”的氛目。
有一次,在楼下的饭馆遇到朋友小芳。因为带孩子的问题,她被妈妈的“付出”压得喘不过气。
原来,小芳的妈妈每天早晨5点起床,提前2个小时准备早餐。但其实,早半个小时就可以:
老人家还经常把“孤独“放在嘴边,张口闭口就是“为了帮你带孩子离开老姐妹、和老伴分居”、“为了让这个家过好,又出力又出大洋.….…
每次有分歧,小芳都会很自责:妈妈已经付出了这么多,自己再有不满,就太不懂事。时间久了,小慧的情绪面临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