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除“愧疚式教育“。
???????最近在网上刷到一则视频,感慨万千。
一个父亲,赤裸上身,嘴里叼若烟,单脚踩在凳子上,苦口婆心地告诉女儿:“爸爸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开车到工厂,停下车后空调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别人仓库里睡一小会儿,就起来了。36度的高温下,中暑了都没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后像我这样。“而小姑娘则摆弄着眼前的奥数资料,一脸委屈,眼泪在眼眶中游荡。
???????旁边的妈妈把这拍下来后配文:“不善表达的他,很少对孩子说这么多话,他不怕吃苦,只是不想他的孩子跟他吃一样的苦。“
??????这话乍一听好像没毛病:父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孩子努力读书,避免走父辈走过的路,吃父母吃过的苦。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有点儿不对:父母通过展现“自己的痛苦“,来教育小孩。小孩从中能得到的,无非两点:小小年纪,就需要共情父母的痛苦,稍微放松一点儿,就会无比悚疚:再也无法拥有“作为孩子“的那份简单的快乐。
评论区,还是有很多清醒的人:
其实,类似的教育方式并不少见。
??????这就是大多数父母经常使用的“愧疚式教育”。所谓愧疚式教育,是指父母通过诉苦,示弱甚至自虐的方式,情感绑架孩子,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控制孩子的目的。并且一代代传递下去。所幸,这一代深受“愧疚式教育“毒瘤的孩子长大后,没有习惯性地“拿来主义“,而是开始反思。
“愧疚式教育“,真的可以让孩子“听话”吗?
?????????把生活的不如意转嫁给孩子,本身就是一种暴力。以下场景,你一定不陌生;
“爸妈这么辛苦,你这个成绩对得起谁?“
“如果不生你,我现在早就是……“
“家里没银子,爸妈砸锅卖铁也供你上大学。“
????????孩子都是无条件爱父母的。当他们听到父母这样的表述,内心会不自主升腾出一罪恶感。
“都是我的错,才让爸爸、妈妈这么辛苦。“
“如果没有我,妈妈可以过上更好的人生。“
???????且不说不生孩子,父母是否真的会过上更轻松、质量更好的生活。但有一点是置疑的:从父母决定生育一个孩子开始给予得当的照顾和该有的培养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责任。将本是干自己的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是造成父母痛苦的根源,这本身就是一种暴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小小年灵:就背负了不属于自己的压力。
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让人窒息。这位妈妈,在女儿考了第一名后,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夸奖和鼓励。而是强调这都是自己努力付出的结果:“要不是我这样盯,你以为你会考第一名啊。“女儿周末去上补习班,她在给女儿拿计程车费时,也不忘“叮呢’一句:“这些银子都是我省吃俭用来的。好好读书,不然就是不孝。“甚至不惜拿自己的一生,去绑柴孩子:“你也不想想你爸妈是什么身份的人,你爸是系主任,我好歹也是留美博士,如果没有生你,我现在早就当教授了。“
最后,女儿实在不堪这样的情感压迫。
??????想起母亲的种种“绑架“,她走到阳台的边沿,喃喃自语:“反正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爱我,“然后纵身一跃,毫无留恋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的确,父母可能会觉得:我只是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这有什么错。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会逐渐远离“学习”本来的乐...
然后一遍遍地内疚,陷入“自我惩罚”的怪圈:
“都是因为我,才造成父母如今的困境。如果没有我,他们应该会过得更好吧。“
???????父母总以为,只要让孩子感到愧疚,就可以无视自己的需求,去服从父母的意愿。实际却落入了“信感支配“的游涡。舒服了父母,痛苦了孩子。
为什么父母总是要让孩子感觉。
???????我对不起父母,网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父母总要让子女感觉对不起自己?有个回答一针见血。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根深地固的观念:我把你养大,你就是欠我的,你必须感恩我,报答我。
???????在这种父母眼里:生养孩子是一种投资,是一种价值交换,也是一种养老保障。所以,他们会乐此不疲地泡制愧疚的孩子,等孩子可以独立赚银子的时候,再理所应当地以“牺牲者“的名义,要求孩子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情感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