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变化风云际幻,边关也不遑多让。
虽然段云烨和苏安然嘴上说着是在边关休养,但是二人哪里是闲得住的人。
因为不能让外界知道自己藏匿的位置,而边关贪污的事情也查办得差不多了。所以段云烨这段时日,都是在一手处理边境贸易往来的事。
边境贸易往来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这种事也是最容易产生贪污的。段云烨最开始的想法是带动边关和周围小国的经济。
他想要的主要得利者是普通百姓,而不是上层富豪。
但是这件事何其难。
首先这个时代的就不是现代社会,随随便便就可以到达某一个地方,进行贸易往来,本来就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支持。
而普通百姓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段云烨能有这个想法,也是因为和苏安然待多了,思维多少有些现代化和理想化。
所以这也是到目前为止的边境贸易往来的所有事朝廷都没有插手的原因。
是京城的人专门给段云烨留表现机会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不看好他。
皇上、朝中重臣甚至太子都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就算皇上偶尔在信里鼓励了一下段云烨这件事,也是因为他在作战、治理贪官污吏这些事情上有巨大贡献。
这种鼓励就是捎带手的。
顺嘴说一句。
他自己心里也知道,但是他还是想把这件事做好。
他总觉得,这件事情一旦做好了,整个边关包括周边五国日子都会好起来。
这种信心都是苏安然给他的。
他无条件相信。
但是渐渐的,他发现事情好像偏离了方向。
商会成立了,贸易也拉动了。
但是大家往来贸易的好像不是最开始他以为的各国大量东西或者说技术之类的,贸易往来的还是稀缺品。
跟之前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现在因为有了商会,大家都只觉得是皇商想来分一杯羹。
虽然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但是并不是他最开始想得那样。
为此,段云烨也是急得嘴上起燎泡。
但是远在京城的皇上收到这些信息,也觉得他是这个想法,还觉得他很有想法,为增加国库添砖加瓦。
还特地来夸了他好一通,还想赏识他,问他想要什么赏赐。
他赶紧连夜写信回京城,还把这段时间自己观察记录的边关百姓生活记录呈上去。
当然了,里面肯定也有一些对段天阑不那么利的证词,但是这就不是主要的了。
远在京城的皇上看到他的信,信上言辞恳切:
……父皇,古语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先生在教育儿子时,便是把百姓比作水,君王比做舟。
这道理谁都懂,可是我们常常会更加忽略一件事,“无水舟何泛”?
边关百姓生活苦,在这里,路有冻死骨是常态;在这里,暴乱苦难是生活;可是在这里,我们段家,依旧被奉做神明。
父皇,这些年儿子南征北战,从尸山里爬出来的时候,总会想,我作战的意义是什么?
现在想来,这便是意义。
儿子想要父皇的江山稳固,想要父皇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