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想太受颠簸,他们每日所行路程并不算远,长则四五十里,短则二三十里。
然,越往西来,不但路越蜿蜒,且岔路奇多,走错一道,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即便林秀知道按照方位走,必定无错,可此时非后世,官道并非直线而行,有些道路看着方向没错,可走着走着就偏之远矣。也有的道路会在中段突然变窄,马匹能行,马车是决计过不去的。
因此,想要通行顺利,他们往往在分岔路口都要询问一下当地之人。
出行第三日,林秀一行,差不多是来到了古丈之地。
到了这里又遇岔路,时逢村人采茶客于山林络绎,古老便择一人问起路来。
——在一块路碑旁,一老者敲着烟斗,重新塞了一些烟丝进去,以火折子点燃后,享受地抽了一口,吞云吐雾。
这老者的年纪看起来比白老还大,约莫有古稀之龄,可那身板瞧着依旧健朗,那对目光也仍旧矍铄。
白老先是在路碑上看了看方位,可惜这路碑年岁太久,上面的字迹已经是看不清了。也就只能问那老者。
“老哥哥,打搅一下,敢问欲往龙山县,当走哪一边?”
抽烟斗的老头耳朵似乎有点背,看了白老一眼,侧着耳朵问:“你说什么?”地方口音很重,但讲的却是西南官话。
白老便重新又问了一遍。
老头这次听清了,从地上站了起来:“伱们要去龙山县呐?那当是往左边走才是。”
“多谢老哥哥指路。”
白老问出了路径,便招呼众人要上路。
而那老头,从一旁将一竹篓背了起来,说道:“要去龙山县,不若我带你们去吧,反正我也是要过去的。”
“老哥哥,你也要去龙山县?”从古丈过去,虽然大路的方位白老不太清楚,但距离上还是知道的。此去,起码有两三百里路途。
老头叹了一口气:“莫得办法,送茶啊,耽误不得,若是耽误了那大老爷的大寿,定是要怪罪的。”
说着,他背起竹篓就走在了前头。别看他年纪大了,走起来却是健步如飞,寻常年轻人还未必及得上他。
白老往他竹篓看了一眼,乃以麻布里三层外三层地盖着,尽管如此,缕缕茶香还是隐约可闻:“老哥哥你这背的茶,莫非就是古丈毛尖?”
老头一笑:“这古丈之地,所产之茶,出名的不就是这毛尖么?”
白老也作闲聊:“怎不叫个年轻人一同陪往?”
老头叹道:“年轻人需要耕地巡山,哪能做这种闲活,他们若来送茶,家中的田地可就没人耕种了。别看我年岁大,可这一路过去,每年都要走上十七八回。这一路,老朽闭着眼睛都寻得到。”
白老:“老兄怎么称呼?”
老头:“姓马,唤我马老头就行。”
既然这马老头也是要往龙山县去的,左右顺路,白老也就自作主张忽让人帮衬了一把,让黄统带上这老头,一块儿上路。
老头乍得相帮,也是受宠若惊,未有拒绝,憨厚笑着就爬上了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