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千艄上次听展珩说从底层做起,已有了做最低级太监的心里准备,她以为自己在皇宫不会有一个职权重要的位置。
她甚至认为自己不会被分配去参预机务,最有可能,会分配上一个记录杂事的文书。
想不到,考核她的,竟然是最高的官,一般来说,考出了状元的成绩才能有这等待遇,她现在是直接不用考,便进入了高层的笔试与面试。
不用考、跳级,这对她来说,并不新鲜,她上世经历过多次了。
让她意外的是,昨天考完试后,赵元宁对她说,她的职位是御前代太监文书,直接听命于皇帝。
除了皇帝,只受赵元宁和掌印太监的监管。
这让她感到太开心了,她,不是那种抄抄写写的普通低层太监,她是一个由两个最高领导人、一个太监高层领导之下的“代太监”!
她的票议能直达天听,这对一个默默无闻的饭馆小老板来说,能够直接让最高的权力阶层,看到自己的意见并采纳,这样的机会对她来说,太难得了。
然而,过度的兴奋平息之后,没了前额的头发、变成一个难看的太监的恐惧,占据了她的思想。
毕竟,她前世是一个人人称赞的清北校花,今世,容颜需然不及上世完美,也不算差。
一个爱美的女孩子,看到自己变成一个男人的形象,心里难受是一定会的。
她煎熬了整个晚上,最终,让她想通了,在这个古代,自己终于成了一个做大事的人了!
直接在皇帝身边做事,这种际遇不是谁都能遇上的。
有些高学问之人,努力一生也不一定能攀上这个高位,她是走了好运,认识了皇帝的家人,才有了这个好差事。
聪明的她知道,她的职位上面加了个“代”字,意思是说,她的工作是暂时的,要“代“到何时,没人知道。
代太监不是真正的太监,万一有人发现她是个女儿之身,也说得过去。
今天,掌印太监带她去见了她的搭档欧荣。
欧荣是鸿熙帝一年多前找来京都的。
鸿熙帝在岭南的书友之中,罗建中刚刚被他安排在市舶司,专管船舶出关进关,欧荣安排做了御前文书,已做了有一年多。
当初,欧荣做御前文书,刚上任,群臣们的反应很大,力谏:经常出入皇帝起居所的御前文书,不用太监怕会出事。
这些力谏之人,千方百计的想赶走他的得力助手,达到控制他的目的。
鸿熙帝不会听他们的,但也不想再惹起争议,这回,他让刘千艄假扮太监。
反正,她是个女的,以后就算穿帮也不会被群臣叫喊抓去“断根”。
有欧荣带着她,应该会顺利过渡新人期。
刘千艄的学问比欧荣更优秀,但是,她肯定缺少欧荣的老成,在朝堂一年多的欧荣,现在已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了。
欧荣本是一个岭南书院的教书先生,天天面对的学子们,对师院的先生格外尊敬,是一群毫无城府之人。
来到京都,进入朝堂,他深切感受到,什么叫虚伪,什么叫奸,什么叫口蜜腹剑。
这些看似道貌岸然的文武百官,动不动就用言语掐架、开战,动不动要求皇帝弹劾这个,弹劾那个。
动不动要皇帝砍了这个砍了那个的头,这点,文官一点也不比武官弱。
欧荣进宫一年多,感觉自已像是在战场上经历了十年!
他是个不挂品阶的御前文书,只挂衔在翰林院。
从性质来说,他是近于皇帝的顾问和机要秘书,他在内阁的实际作用,却是远远超过它公开的地位。
他与鸿熙帝昼夜相共事,鲜离左右,群臣的谏书奏章,他要处理好才让皇帝过目,忙到一刻都不得停。
鸿熙帝也有这个感悟,他觉得自己自从当上了皇帝,像是天天在战场上战斗,相当的辛苦。
他的书友们肯定羡慕他当上皇帝,羡慕殴荣能在他身边做事,其实,这是个苦差。
他把欧荣从一个舒服的教师先生的环境中,拉进这个苦海里,他的心里也有愧。
与各朝各代的御前文书不同,欧荣可不是个简单的文书,他受了皇帝之命,要负责劝架,还要决定让谁发言。
决定让谁暂停发言,决定什么场合之下召锦衣都卫,另外,还要监察另一个负责笔录的太监文书。
风平浪静时,他又是个主笔文书,记下应该让皇帝重视的,票议给皇帝过目。
站在皇帝这一边的他,因此也得罪了不少的人,得罪的全都是高官,心里没压力是不可能的。
鸿熙帝深知,御前文书这个职位,一定得是个忠心之人,否则,该记的不记,不该记的记上,那还有什么好事留在史记上。
至于票拟能力,不是太普通就行,最后,他会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