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当即授瞿式耜为浙闽经略,以郑森为招讨大将军,福建麾下的部将施琅等人皆有升迁,下令对红夷用兵。
对于朱慈烺的这个决定,朝中文臣多有不满。
大明一朝禁海百年有余,照样是堂堂的大明帝国,太祖下禁海之令,仍是英明神武的明君,可见外海或有或无,不足以影响大明的繁荣昌盛。
这北面的局势刚稳定下来,皇上突然异想天开,耗费无数的财力,发兵海上,欲和红夷争一长短,偏偏主将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怎么看都是一时的少年意气。
也有文臣表示,即便是用兵,也该是一举歼灭建虏才是,何意突然挥兵向南,置建虏于不顾。
况且明军的火器,多半都是从红夷、佛郎机手中所购,这突然和红夷交恶,怕是会一败涂地。
不过经过了两年的选授,朝中新提拔了几个地方大吏,又新进了不少的宗室子弟。比之两年前,文臣的声音弱了许多。
反倒是随着书院的兴起,城中的读书人多了起来,听说此事之后,许多有些薄名的文人纷纷立说,指责朝廷穷兵黩武,丝毫不念民生困苦,不顾军士死活。
更有甚者,已经下了断言,皇帝做出如此失德之事,此战必败无疑。
然而郑森的征讨却是出奇的顺利,十一月初九,明军击退红夷舰队,占领了鹿耳门;十一月十四,明军占领了普罗民遮城;十一月十五,郑氏部众趁着涨潮,和台员的汉人里应外合,攻占了鸡笼,将城中的九百名红夷尽数杀死。
刚进入腊月,郑森的军报就送到了南京城中。郑森回报说,明军已然围住了台员城和热兰遮城,将红夷的将军困在了热兰遮城里,相信假以时日,便可攻下这两座城池。
收到军报之后,朱慈烺当即在早朝议了此事。在早朝结束之后,通政使司便将邸报整理了出来,发到了各处衙门。
这下子,轮到那群读书人目瞪口呆,不知明军为何会突然如此犀利。
倒是南京的贩夫走卒们越来越笃定,今上是伏羲大帝转世,可降服一切魑魅魍魉,更何况区区红夷,根本不足为惧。
收到了朝廷的嘉奖,在前方督战的郑森,很是意气风发。
红夷是郑家的宿敌,多次和郑芝龙作对,只消打退了红夷,收服了台员,不但他在朝中有了名望,在郑家的威望也会水涨船高,届时,他的叔叔郑芝豹也会诚心归附于他。
正当他无限憧憬之时,却从南京那边得到了父亲的噩耗。
郑芝龙被杀,死于建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