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狲”这个名字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古代游牧民族在放牧、游猎时看到兔狲,会大喊“吐逊”,就是“站住”的意思。
有趣的是,兔狲听到后真的会停下来,久而久之,“兔狲”就成了这种动物的名字。
还有说法是“狲”字与蒙古语渊源颇深,许多古籍中将“猞猁”写为“猞猁狲”,就是源于蒙古语的音译,兔狲,就是“兔子一样大的猞猁”。
还有说法是,兔狲以鼠兔为食,故称为兔狲,这种起名方式就像“鱼鹰”“蛇鹫”“蟹獴”一样,以捕食对象取名。
这种小型猫科动物和家猫体型差距不大,但与家猫不同的是,家猫在强光下,瞳孔会缩成一条缝,而兔狲则是缩成一个黑色小圆点。
然后兔狲的毛发极其的很重,并且不会像家猫一样蓬松。
这是因为兔狲大多生活在气候比较寒冷的地方,需要厚重的皮毛来抵御低温。
兔狲经常在冬天寒冷的时候会经常有一个小动作。
那就是把它的尾巴放在脚下垫着,防止它们的脚被冻着。
垫脚的兔狲
刘言跟着小鲍到了地方,却没曾想碰见一个熟人。
“严老师!”
“小刘?”
严老师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动物学家,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猫科动物。
当初刘言为了考培育师证,曾经去蓉大听过严老师的课。
而刘言在这方面做的努力非常足,以一个纯粹的外门,到成为专业的培育师只用了八个月不到的时间。
无疑,刘言在这方面是个天才,严老师也是那时候对这个不太爱说话,闷头学习的年轻人生起了一丝爱才之心。
了解到刘言的文凭问题,严老师还曾经想过让学校特招,让刘言进学校深造成为他的研究生。
只不过刘言拒绝了,严老师了解到刘言的家庭环境以及为什么学习这些东西后,也是感触颇深。
如果刘言没有那些悲惨经历,成为一个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其实如果没有那些经历,可能严老师也接触不到他。
严老师还有一点惋惜的是,刘言无论是当时还是他们以后的相处中,他都只了解小型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
虽说要挑个专项主要研究学习,但刘言的天赋摆在这,严老师是真的希望,华夏能出一个在动物学上说得上话的专家,而刘言早些年表现出来的天赋,就很有这个可能。
“严老师好久不见了!”
刘言有些激动的上前握住严老师的手,因为严老师的工作原因,自己时间也很少,两个人已经三年没见过面了,对于这位恩师,刘言也是非常感激的。
严老师也有些感触,拍了拍刘言的肩膀,“是啊,几年不见,你看上去好很多了啊!”
以前的刘言很瘦,不爱说话,因为经常废寝忘食,皮肤发黄,暗沉,看上去老了十岁。
反倒是现在,看上去才像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嘛!
严老师很高兴,不止是因为看见刘言,还为刘言有这样好的改变而开心。
“小鲍,你早说严老师在这,我都不敢过来了。”刘言开玩笑的对着小鲍说道。
小鲍还正在为两人认识感到惊讶,闻言露出一丝笑容,他当然知道刘言这是故意捧着严老师在说。
“你真是不一样了!”
严老师感慨一声后,也是止不住笑意的板着脸,“你就这么不想看到老头子我啊?怪我当初说你?”
说完,还没等刘言回答,就抱着刘言重重地拍了两下。
刘言眼睛有些湿润,严老师是他的恩师,更是他那段求学之路的引领人,如果没有他无私且认真的教学态度,不会有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