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象东林党人,嘴里说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心里想的却是要掌控更多更大的权力,为此不惜打击排挤异己,掀起党争。
东林党的理由冠冕堂皇:只有掌握更多更大的权力,才能实现政治抱负,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这是以天下为己任,政治绝对正确。
可他们实际干的事呢,却是在为利益集团保驾护航,当然,这些事肯定只有东林党内的绝对核心人物掌控,外围那些冲锋陷阵的御史言官依然觉得他们负有神圣的使命感,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时间久了,享受到各种党派利益,进入政治漩涡,以后再也难以抽身了。
在明朝这个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官场,站错队抱错大腿往往下场很惨,现实会逼迫每个官员抱团取暖,陷入争斗。
而现在的天启朝,似乎已经摆脱这个政治怪圈,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重,内阁成了皇帝真正的助手,顾秉谦、朱延禧也不是善于搞党争的,关键是皇帝不允许朝堂上再出现那种党争怪象。
天启朝的十八重臣反而更注重实务,朝廷中央是这种风格,省级政府机构也不敢乱来,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正了,下梁自然不敢歪,你要敢歪,就失去了当下梁的资格。
官场风气正了,大家伙把精力放在正事上,争取任期内做出点成绩,考核时获得好评,能名正言顺地拿到一份丰厚的奖励。
这也是每个官员必须努力争取的,因为关乎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面子。
如果哪个官员政绩不佳,考核成绩不好,不但拿不到奖励,在官场中也挺不起腰杆抬不起头,顶上一顶无能的帽子,将来还有前途吗?
天启皇帝制定的这些政策就是一个连环套,把所有官员都套进去了,你想进步,想出人头地,必须做出成绩,而那些还想搞关系混日子的,即将进入淘汰倒计时。
能考中举人进士的,没有一个是傻子,这点事情都能看得明明白白的。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皇帝的权威就愈加突出了,因为只有皇帝才是最终裁判,才有最终决定权。
所以现在天启皇帝否定袁崇焕的平辽十策后,朝堂上的绝大部分官员不再纠结这个平辽十策究竟行不行,纷纷发言支持皇帝的决定。
袁崇焕虽然受到孙承宗的赏识,但是这辈子估计是出不了头了。
因为皇帝对他的结论是夸夸其谈的嘴炮,还差点帮了皇太极的大忙。
已经有御史站出来弹劾袁崇焕,建议将他调离辽东前线,以免坏了大明封锁围困建奴的国策。
远在皮岛的毛文龙忽然觉得自己心情放松了许多,似乎外面的恶劣天气也不再那么讨厌了。
毛文龙刚接到由登莱巡抚袁可立转交的一份皇帝密旨,皇帝要求他加强和朝鲜的联系和合作,接下来皇太极肯定会攻打朝鲜。
因为皇太极现在急需找一个软柿子,如果大明不凑上去,那么符合软柿子这个形象的只有朝鲜了。
相比同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对于初登汗位的皇太极来说,朝鲜人显然更好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