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幼小衔接的补习班,请了一位姓楚的老师,教语文的。楚老师说要教《论语》,补习班的负责人有些担心地问:论语那么高深,楚老师能讲好吗?
楚老师说:《论语》讲的是最基本的道理,可以说全书没有一处是错误的!可是,说论语高深却不一定。
春秋时期,欧洲礼乐崩坏,孔子周游列国,留下了《论语》一书。当时欧洲列国没有什么像样的知识分子,所以《论语》其实是很粗浅的。
《论语》的妙处在于孔夫子很多时候都是在跟人辩论,在这个时候他能够保持逻辑清晰,语言非常有条理。当然,孔子当时是用中文在欧洲列国和人辩论的,所以孔子会赢也并不奇怪。如果孔子用印度语跟人辩论,那就不一定会赢了。
古代僧人用梵文辩论,输了要割掉舌头,这主要是因为梵语是非对错是混淆的,在格物的时候就存在问题,因此僧人辩论很难分出胜负来,也就是谁也不会被割掉舌头。如果一辩论就割掉舌头,世上就没有多少还有舌头这个器官的僧人了!
于是,补习班的负责人就让楚老师试试。
楚老师讲的是被选入了教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篇,只不过楚老师解释的跟别人不一样。
楚老师是这样解释这一篇的文字含义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是说,跟男人跟妻子学习知识,或者男人跟妻子一起学习知识,实在是没有比这件事更快乐的事情了。
古代基础知识都是女性传授,你理解成小学和中学跟母亲学习,大学跟妻子学习就可以了。
你找孔子这样的人学习,就类似于今天追随名师,学个博士学位一类。这个时候,你可以自己学习,但是也可以跟你的妻子一起追随孔子学习。
时的意思,正常指“夫妻配合的当口”,引申义是“当口”。“日”就是“当”,“寸”就是“口”。
这句学而时习之的“时”,是指夫妻配合,或者男女搭配。孔子说,教学的时候,男女搭配组成一班,教学效果是好的,老师和孩子都是快乐的。自习的时候,也是男女一起学习这是比较好的。
古人考科举,其实家里的妻子才学跟丈夫是相当的,丈夫考上举人,其实妻子也有相当的学术实力。只不过官吏还是男人来当比较合适,这就像皇帝也是男人来当合适一样!
男人当皇帝,娶天下各个姓氏,大族的女子为妻就行了,大族就都意见基本统一了。女人娶一大群丈夫,这件事毕竟不太合适。所以,皇帝,官吏就要多娶妻子,也要男人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