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这件事就被引为美谈,小胖、刘才等就曾不止一次谈论过,大明其它地方也有效仿的,甚至一些建造简陋些的两位神将的庙反而还更早竣工一些。
这两个庙竣工后,在京城之中香火之鼎盛还要超过其它寺庙、道观。
去年过年时皇帝朱元璋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可能是想要与民同乐,又或许是想要看看自己最喜欢的关羽和好兄弟常遇春,竟然亲自去了这两个庙拜祭,直接把两个庙的名声推到了顶峰。
从那之后,就算是一些外地过来的藩王,也会前往这两个庙里拜祭、请愿,那些入京述职的官员就更不必说了,常去两个庙里借宿,留下的诗词多如繁星。
而自从这两个庙建造完毕,便有庙祝和其他一些人进入其中代为管理,这些人不是官方派的,而是城北一些虔诚的信徒自发的,每逢初一十五,他们都会用庙里的香火钱做一些素斋、衣服之类的派发给普通百姓,也算是功德无量。
这两个庙的命名,当时其实也蛮让城北的百姓头疼的。
按照《皇爷与关二爷不得不说的二三事》所说,关羽乃是泰山天齐仁圣大帝,而前元时对他的加封乃是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刹天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佞侯、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等等。
用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庙命名吧,大家怕名头盖过皇帝,引起近在咫尺的皇帝不满,用前元的封号吧,似乎又有点跌份,最后还是皇帝亲自下场,在早朝上提议大家讨论一番,最后定下了‘关圣帝君’这个官方神位封号,简称关帝庙。
开平王常遇春的庙的命名,也因为皇帝的关系而不好命名,毕竟大明没有异姓王,开平王只是皇帝给常遇春的死后追封,而开平王的三个儿子还在,开平王常遇春的府邸如今也只是叫做郑国公府而已,总不能直接管他的庙叫开平王庙吧,那不是跟皇帝较劲吗?
而《皇爷与关二爷不得不说的二三事》里又没有说明他最后到底是个什么神职,胡乱取名字的话老百姓担心会冒犯神威。
其实朱元璋倒是并不介意直接用开平王庙这个名字,常遇春毕竟已经死了,而且他本身就被追封为开平王,分所应当。
可是老百姓的顾忌,老朱也不好不管,最后也还是不得不亲自下场,封了常遇春一个开平神王的神号,与开平王的追封略作区别,又亲自写了一个天下第一城隍的牌匾。
打这之后,开平神王庙便正式命名了,简称神王庙,又叫天下第一城隍庙。
众所周知,城隍就是一个城市的神话层面的守护者和管理者,上通天庭,下达地府,权限以内的一切人事物都归他管。
而被朝廷或百姓自发封为城隍的人,一般多是当地有名的人物,比如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张飞,大汉名相霍光,绝食多日、在拜祭岳飞庙时气绝而亡的陈文龙,南宋宁死不屈的信国公文天祥等,皆是城隍。
一般而言,地方官到任后,首要的不是处理政务,而是拜祭当地的神仙圣人的庙宇,比如孔庙、城隍庙、土地庙等等,一些大的城隍庙甚至会让封疆大吏专程前往拜祭,老百姓们更是很在乎这种活动。
常遇春的这个天下第一城隍可就又不同了,老朱圣旨中言明,开平神王不仅仅是应天城隍,更是天下城隍的头头儿,所有城隍这个层次的事情,都归他管,包括藩属国朝鲜等地的城隍。
这下可有趣了,关二爷管死人,常遇春管活人,如果神话成真的话,大明百姓真是从生到死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正因为了解这些,朱七牛觉得朱雄英有点异想天开。
关帝庙和神王庙可是在城北,离皇宫老远了,太子妃怎么可能让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