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朱七牛的三伯朱三虎就很擅长打猎,爷爷朱狮就很擅长采药,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毛病也能治疗,若是他们进入农场工作,指定能当个特技种工。
种工在农场工作时,有薪酬拿,无论收成与否,吃住也在农场的食堂和宿舍。
而在农闲时,他们可以申请回家去住,并不会因为职业里带个‘工’就失去农户户籍,更不会影响后代儿孙科举。
有了农房等五房,自然意味着农场除了由场长管理外,还由上官和五部总管。
但实际上,农场只会由场长主管,只听命于主官和农部,其余四部都是协管和监管。
像五房之一的水房,待农场内水库及河道等修理好之后,水房留几个人监察一下也就是了,没必要安排那么多人,那水部又怎么好对农场事宜指手画脚?
这是因为朱七牛详细请教过两位爷爷和奶奶后,深知种田这种事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太多,如果任由各部都来插手,只会让事情变得复杂,还不如让专人管专事。
这也算是一种生产关系的改良吧。
这些改动说来很大,实际上对于百姓来说并没有太大变化。
因为工部那边研究的一些农用机器还不成熟,无法有效提高生产力。
所以百姓的迁移速度非常缓,其房屋的拆迁速度也不快,顶多是置换房的契约办理很快罢了。
对于能入城居住,成为城市户口,百姓的热情很高,大多愿意用自己的房子、地皮和耕地来换房子。
当然,这也得益于朱七牛承诺日后的种工还是由他们担任,确保了他们的收入。
否则的话,哪个农民舍得卖掉自己的田地?
为了给工部时间,也给百姓迁移的准备时间,朱七牛给各农场和几个县的官儿下达了‘不要急、不要催、不要乱’这三不要和‘要稳妥、要保收、要自觉’这三要以及‘先迁移老幼妇孺、先确保不误农时、先保障迁移环境’这三先的方针。
经过朱七牛的指导,农部和应天府各级官员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重大,纷纷表示会按照朱大人的指示去慢慢做好迁移工作,确保百姓幸福生活。
消息传到皇帝那里,皇帝朱标对朱七牛下达的三不要、三要、三先方针表示了肯定,并让各部衙门都争相学习。
这九个方针用大白话说就是让百姓继续按照原样生活,在生产力无法强势提升之前,最好还是不要轻举妄动,要保障农场原有的田地里的粮食的收成和百姓的温饱。
如果百姓不放心,怕官府骗他们的房子和土地,可以先去京城住下来,不过只能先把老幼妇孺一批批送去,耕牛和壮年男人都留下来侍弄田地。
而住进城里的百姓呢,要照顾好,毕竟人家家里现在没有壮劳力嘛。
在朱七牛的有序安排下,整个农场改建计划和百姓迁移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既没有耽误农忙,也没有闹出骚乱,反而因为更多人住进了京城,导致京城的经济又涨了一波。
而在京城这边呢,城西的重建速度不算太快。
毕竟农忙了嘛,许多散工都被朱七牛让人赶回去种田了。
但是,来京城定居的原属于农场的百姓并不是一窝蜂凑过来的,在住房上倒也不紧张。
建好一批就住一批呗,反正建房子的人是朱七牛安排的,农场也是他安排的,就连农部都是他在管,也没有什么人来扯他的后腿或是监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