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皇帝访问阿富汗之时。
帝国第36届教育研讨会在帝都召开。
朝臣们暂时放下了繁琐的政务,一起组织这次教育研讨会。
因为帝国一直处在世界前列,教育方面同样没有落后过,就算明秦后期分崩离析,帝国教育在世界也是排得上号的。
从德康朝开始,皇帝每年的教育拨款从来没有吝啬过。
从昭武元年帝国统一后,教育经费成为了昭武朝每年最大的财政支出。
经过十年的投入,帝国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85万所,在校教育生9700万人。
这9700万人是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在职受教育人群。
专职教师188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7年。
这个数据比统一前翻了4倍左右。
皇帝当年提出9年义务教育还是有些急了,
按帝国当时的水平,想要完成这个工程需要很多年,甚至有些不可能完成。
但皇帝和当时的内阁还是咬牙实施了下去。
最难的就是学校和教师数量不足。
这也让帝国前些年的教育开支相当恐怖!
皇帝穿越之前,经过200多年的沉淀,帝国基本完成了4年义务教育。
但分崩离析后,各省军阀为了节省开支,大部分都取消了原有的帝国教育模式。
这也造成帝国统一的时候,各地百姓的识字率和受教育程度不同。
皇室的基本盘是最高的,南方行省好一点,东三省除了辽沈,黑、吉两省基本取消了义务教育。
大西北和西南更加不堪,穷啊!
这也是帝国刚统一,正在和太平洋联盟作战期间,皇帝还要在军队中组织扫盲活动的原因。
大量原军阀手下的部队被收编,让当时的帝国教育司手忙脚乱。
到了昭武十二年,帝国才算基本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
加之百姓有了余钱,更希望自己或家人接受高等教育。
这才让帝国在职学生达到了恐怖的9700万。
.....
“唐校长,你们北方工业去年可是出了好几个人才啊。”
“哪里哪里,还是你们应天大学更强一点,去年得到欧阳修文学奖的人就出自你们应天大学吧。”
“哈哈哈,过奖过奖,你的学生很多都进了京造局、晋造局,甚至个别还去了兵械研究所,这才是帝国需要的人才啊。”
“老林你可不要妄自菲薄,陛下都说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精神文明同样重要啊!”
“是是是,还是唐校长深谙陛下之政策啊。”
各大学校长齐聚帝都,正在稷下宫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聊天。
帝国稷下宫,是太祖皇帝专门为当时的儒家建造的。
兴武一朝,每两年皇帝都会在这里召集有名望的读书人,共同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说白了就是学术交流。
这也是当时的皇室控制读书人的一种手段,也是和当时的衍圣公争夺文人魁首的战场。
世修降表衍圣公当然不受兴武帝待见,但那个时期,衍圣公在读书人眼中拥有崇高的地位。
兴武帝也不能操之过急,只能不断打压和争夺话语权。
五贤帝后期,经过几任皇帝的改革,新儒家诞生了。
而衍圣公一族也彻底没落,到了隆昌帝晚年,已经没什么地位的衍圣公一族被皇帝废除爵位,削成平民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没了世修降表,稷下宫逐渐从学术交流,变成了朝廷四年一届教育研讨会的举办地。
王秉林带着内阁和六部尚书走入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