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明继续说着:“可惜还是来不及,这一路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跟风浪拼搏,粮食损失了不少。”
“人没事就好。”陈潮拍拍他的肩膀,算是安慰。他没有具体询问粮食是如何损失的,但想来有不少是从混口食级这样的“小船”上主动丢下海的。
其实何止是粮食,装着柿漆的陶罐在风浪中也破损不少,虽说船员们有装运玻璃的经验,做了不少防范措施,到地方一清点,只剩下120吨多点儿,比原先装载的160吨少了小四分之一。
于是,虽然陈潮并没有计较这些,在码头负责统计物资的黄翠萍却要跳起来:“你们居然扔掉了220吨大米!”她手指用力地戳着账簿,而账簿几乎塞到了黄启明的脸上。
黄启明满脸无奈,自己又不在“小船”上,丢物资求活也不是自己的主意,咋就来找他的麻烦?
“啊!还有柿漆!损失38.8吨,6500两啊!”
这下子,黄翠萍真的跳起来了。
“别激动别激动!”黄启明赶忙安抚道,“你说的这个价格是倭国的售价,我们要按大明的价格来算,若按进价算,损失还不到3000两,哪怕是按售价计,也只有3880两。”
“只——有?”
“是我说错话了!”黄启明认错态度拉满,“不过大家都不希望产生损失。你也知道,船队里好几个老兄弟坐镇,若非迫不得已,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的。”
理智回归的黄翠萍最终只能咬咬牙,继续自己的清点工作,倒让黄启明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不过逃过一劫总算好事。但有件事他还是得说一嘴:“老大要的「猫熊」我带回来114头,移民中有人会照顾,你清点完记得找专人负责。”
黄翠萍挥挥手,表示自己知道了。
这回李子园本人不在,自己要多加细心。虽然他在的时候这些事情也是她在做,好像没什么不同,但又有很多不同。
一连两天,黄翠萍小心翼翼统计、整理、计算着4224年度秋航的账目:
南下的货物总价值两,进价两,利润两整,相当可观。
这批货物中,鹿茸的利润最高,足有余两;天蚕丝以两的利润排第二;排第三的鲑鱼两,如果算上利润两的罐装鱼籽,那与第二的天蚕丝利润便接近了;排名第四的各类玻璃制品贡献了两利润,紧随其后的人参为多两。
再之后的杂七杂八产品,单品的利润破万的便没有了,让黄翠萍感到甚为可惜。而北望岛上排名前五的拳头产品居然只有个玻璃属于工业制品,让人更加难过。
一边做着账,她一边在另一个册子上写着:黄元修老爷降低了下一年度鹿茸的采购量,价格暂时未变;其他各类货物仍然是有多少要多少,尤其是肥皂和鲑鱼,市场反响强烈,若是能保证长期大量供应,他愿意提高一些采购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