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屋顶的生竹会失去水份,只会变得越来越轻。
而插在泥土里的墙与柱失去水份的时间会更晚。
如此就不会出现头重脚轻的现状,老师傅放心吧,不管是屋子的点、面或线,我全部都算计好的。
如今不方便画图,否则我可以画出来给你看看。”
老汉满脸涨红,他、竟然听不懂小姑娘在说的啥,但就是感觉很有道理的样子,于是没有再说话。
哪怕、姜长安让人砍更大的竹子当屋顶,虽然是劈成五份的,但还是很重好不好,可说又说不过,只能跟着大家伙风风火火地干起来。
三房一厅咧,他们原来的家都没有这样好,如果房子真的做出来的话,他们立马能分到一栋房子,能住七八年,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啊。
动力来了,人们冒雨干活相当热闹,最后不管老人小孩都加入了行列。
为什么姜长安能信誓旦旦,因为她的柱子是圆的,而墙体是两个五分之四圆加上一个五分之一圆锁在一起的。
中间打孔,用一根直榫固定,直让村里的孩子都去削了榫,且削得又好又快,谁让这个这样简单呢。
而屋顶,只有三个五分之一圆锁定,有槽的斜屋面,方便排水.
老天奇奇怪怪,雨一直下个不停,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等傍晚的时候,山豁口那时果然还是传来了动静。
洪水冲刷着豁口,每一次都像抽打在村民的心脏上一样,人人担心受怕起来。
曾经心里存在的侥幸不复存在,没多久,豁口的山石被冲垮,洪水像大瀑布一样冲下来,使低洼处很快就有了积水。
一开始是他们的田地,慢慢的是家,相信用了两上时辰,就能将一切淹没,直接洪山漫过村口的位置,流向别的地方。
他们的家园就没有了,田地也没有了,好在他们搬走了为数不多的家当。
哪怕很多东西都被雨淋湿,可谓损失惨重。
但、看到眼前一排排已经竖立起来的竹子,村民们伤心有之,倒也不至于绝望而没有盼头。
听说了吗?这些洪水将会是他们以后的河流,上下挖通后,他们就能建梯田,正好有河水能灌溉。
说不准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村民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姜长安,现在呢、只差没把人当神一样供着。
山上的基建如火如荼,慢慢的接近了尾声。
说出去你们可能不相信,一个村的房屋能在大半天之内全部建设完成,想想就让人一阵恍悟。
这就是流水线的力量,同一个部件,哪怕数量再多,几个人一起也能很快搞定。
特别是很多东西,老人和小孩子都能做,就问你厉害不?能不快吗?
部件搞好了,桩子也打了,这才把组装好的竹墙立上去,架好房梁,盖屋面。
三室一厅的竹屋,十六栋,稳稳当当地竖立在那里。
地板也是竹子铺成的,而且悬空,离地面还有二十公分,延伸到房子的四周,还有屋檐覆盖。
精致漂亮极了,村民们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可以拥有这样漂亮的屋子。
天气已晚,村们纷纷搬到自己分配到的房子里,哪怕屋子湿哒哒的,他们也非常开心。
好些人搬来了自己的家具,直接就能安家落户,安稳度日。
他们这样像受灾的样子?如果是,灾难能不能再来得多一些。
趁着小恩人还在,把他们的事情都解决了才好。
房子有多做了一间,直接让那些土匪住了,不过、有成东看着,以防他们捣乱。
而姜长发四人,则是住进了一户只有婆孙两人的人家。
而、很多村民自发地给他们送来物资,有粮食,还柴禾等。
屋子里燃起了火,炉子上焖着米粥,没多久锅里就飘出了香气来。
几人围着炉子烤火,淋了一天的雨,这样的温暖的火真的非常珍贵,还有食物。
姜长安感觉异常饥饿,眼巴巴地等着米粥出锅,这时候的她看上去就跟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小姑娘一样。
心切、嘴馋。
可谁能想到,这小姑娘竟然这样厉害,一天之内,指挥全村人做出十六栋的三室一厅。
烧火的老婆婆忍不住感叹,“小恩人的亲人可真有福气,有这样的一个厉害能干的家人,一定很自豪。”
哪像她家的孙子啊,明明跟小恩人一样大,但本领却差完了。
当然,能培养出小恩人这样人才的家庭肯定也不会差就是,这身份她就羡慕不来了。
“嘿嘿,婆婆过奖,我也就一般般,你家孙子也很不错,孝顺又能干,我今天看到他干了很我活咧。”
一个老一个弱,能在村里生存,一来这村子的风气应该不错,二来两人肯定也是勤快能干之人。
说到自己孙子,婆婆也是骄傲的,虽然孙子不能跟姜长安这样的能人相比,但在村里也是一等一的好样。
“嗐,能干啥,没有一技之长,也就土里刨食而已,只是、以后的日子可难过哟。
原本我那短命的儿子儿媳算是能干,开了不少田地出来,我们婆孙俩拼了命的干,一年到头也能温饱。
可现在没田了,以后的梯田开垦,我们也抢不过别人家那有力气的啊。
恩人姑娘,梯田是怎么样子的呀?水能从哪里上去?我们要怎么开垦才更方便。”
老婆婆不懂近水楼台先得月,她也是心急的,对未来多少有些彷徨。
姜长安也能理解,然后娓娓道来,“田当然是平的,像阶梯一样,一层层往上叠。
水流经的豁山口地势较高,可以直接从高处将水引进过来,梯田隔山的地方,可以架一个水桥,竹筒就能办到。
而田的数量,我觉得村长肯定把好的地方按人头分。
那些比较荒的地方自由开垦,你们有时间倒可以慢慢开。
但只有两个人种田,开多了你们也种不出来,不如我教你们竹篾手艺如何?
做竹床、竹椅、竹桌、竹凳.”至于那些簸箕啥的,很多村民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