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川经常来找信子跟海子去看电影,香港只要上新片,三个人就会相跟上去看。三个人最喜欢看的是卓别林电影,每次看完都要唠叨个没完没了。今天,三人看了一部美国电影《十二怒汉》。三人手拉手走到座位上,并排在电影院里看着片子,手里捧着大桶的爆米花跟大杯的可乐,边吃边看着。故事不复杂,法庭上,对一个被指控杀害父亲的十八岁男孩的宣判正在进行,而最后的审判还需要考虑此次由十二个人组成的陪审团的意见。
这十二个人各有自己的职业与生活,他们当中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建筑师、正义勇敢的上班族、歧视平民的新贵族、追求真相的钟表匠、精明冷静的银行家、紧赶时间的推销员。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说话的方式,除了一位建筑师之外,其余的人都对这个案子不屑一顾,在还未进行讨论之前就早早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凶手。
一切的证据都显示男孩是有罪的,大家觉得似乎毫无讨论的必要。第一次的表决结果是11对1认为男孩有罪,按照法律程序,必须是一致的意见、也就是12对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所采纳。
首先站出来赞成无罪的是8号,由于8号的坚持,也随着对三个关键证据的科学推测,赞成无罪的氛围开始在其他十一个陪审员之间扩散。
对男孩是否有罪的表决也开始出现戏剧性的改变:11对1、9对3、8对4、6对6、3对9、1对11。
最后,通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终于,12个陪审员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无罪。
信子正在学习律法,准备考取英美律师资格,这部片子叫他想到了很多。立川正准备去美国,这部片子也叫他重新认识美国。海子准备当医生,没什么感觉。信子感慨地说:“独立、自由、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义务跟使命。”立川说:“每个人都应该独立的活着,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眼见的不一定为实,耳听的也不一定为虚,什么事儿都需要好好想一想,不要盲目的人云亦云。”信子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别人负责,不能轻易地去赞赏或者指责别人。也许你的一个不经意,就会给别人带来灭顶之灾。做人做事确实要谨慎些,不要走极端。凡事都要沉淀一下,遇人都要多处一下,不要着急忙慌的。我们一天天大了,一言一行都会有无数人会受到影响,再不能象小娃娃那会了,做什么都肆无忌惮,任性妄为。想想那会儿,一念之下,十多年就再没见过妈妈了,也不晓得他们过得好不好。”立川搂了搂信子,安慰说:“你又来了,妈祖会保佑你爸爸妈妈这些好心人平安的,算了算了,咱们还是早点回去吧,省得大人们担心。”海子说:“走吧,走吧。”
小娃娃的世界单纯而简单,三点一线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安定而平淡。转眼就是十多年,三个相识相知成天泡在一搭谈天说地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小娃娃都上了大学,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立川去了美国,学了经济,信子跟海子离不开香港,上了港大,信子学了法律,海子学了西医。
坐在开往洛杉矶的飞机上,立川又想起从小到大跟信子的美好时光。突然一个清脆的女声在耳边响起:“先生,你要去美国什么地方啊。”立川一激灵,惊诧地说:“你会说中文。”女子一脸懵懂地说:“会啊,有什么好奇怪的。我妈妈是中国人,她叫张心怡,我中文名叫张静,英文名叫艾伦。你叫啥名字呀。”立川说:“你好,我叫王立川,英文名叫莱昂。”张静一副好奇宝宝的模样:“你能跟我讲讲你的故事吗。”立川很尴尬:“这就是个啥都不懂的小丫头,不晓得有句话叫交浅言深,有什么都不能说,说什么都不可信吗。算了,算了,随便聊聊吧。”他边回忆边粗略说了说这些年发生的事情。张静惊讶地说:“你还会写小说呢,太了不起了。”立川纠正说:“是翻译,不是创作,没什么好说的。”张静一脸崇敬地说:“那你这次准备去哪儿上学。”立川自豪地说:“哈佛,经济专业。”张静激动地说:“我爱死你了,太厉害了。我也想上,可惜没考上。不行,有空我一定要去找你玩儿,逛逛那里。”立川尴尬地说:“行,行吧。”两人拉了很多,说了很久,可以说无话不谈。小丫头困了才闭嘴睡着了,立川要了两块毯子,给她盖好,自个儿也盖了块。不一会儿,他也沉沉地睡去了:“看来这一路上不会寂寞了。”
这段时间,海子为上大学学啥的事情很烦心。他晓得姆妈的心思:“姆妈想叫人家学财经,会计、法律也行,可人家不喜欢这些,反而喜欢生物、动物、人体这些东西吗。人类脑子里的东西过于复杂了,想不大清楚,太难琢磨了。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意思,一是一,二是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很实在。”他思来想去,还是报考了港大医学专业:“将来当一名好医生,把姆妈的病好好研究研究,好好治一治。姆妈的身子太差了,身上的病痛没有十种,也有八种。她受了多少苦,以为我不知道吗。姆妈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有姆妈的陪伴,再大的风雨也不怕,就是信子说的漫天黄沙暴风雪也不怕。”婉儿看着儿子的入学通知书,心里叹了一口气:“这孩子,就是一根筋,喜欢较真认死理。只要你过得好,姆妈的心就安稳了。非要学医,一定还是为我的病。算了算了,想学就学吧,不管怎么说,如今有了依靠,也不用再为生活奔波,由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