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纳才?
文武兼备?
听完赵鼎对限制科举和增设武举的回答后,赵构细心的听到了这两个词。
文武兼备是他与赵鼎初回临安之时的讨论中提出来的,看来赵鼎对自己的意图了解的非常充分,并且似乎也非常认可这个国策。
太祖太宗时期的重文抑武确实有当时的必要性,但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的大。
正是重文轻武的基调下,靖康之变之时除了少数的武将世家,其他可用武将少之又少。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北宋的灭亡。
怎么才能做到文武兼备?
从目前的人才选拔来看,文官选拔的科举考试过于庞大也过于腐败,确实到了需要推倒重来的时候。
而武将选拔的武举考试则处于停滞阶段,光有其名却无其实,光靠着一帮武将世家和传帮带,肯定是很难让更多的武官苗子得到选拔而为国所用。
因此在这一抑一扬之间,似乎又能达到某种平衡,能够达到文武兼备的状况。
一抑乃是抑制文官选拔的假大空滥,一扬则是重新开始武官选拔。
作为被强夷环伺的王朝,武备的松弛绝对是致命的。
而武备的松弛不仅仅是体现在物上,更是体现在人上。
没有一帮能打仗会打仗的武将,没有一帮忠于自己且是天子门子的武将,这样的王朝是很难长久生存下去的。
而武举考试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通过考试和选拔,更需要通过实战去检验,并且武举都算是天子门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所谓义军更有忠诚度。
“赵卿所言甚是,文武兼备必定是我朝今后之国策。限制科举与增设武举并重,朕以为同样需要速速实施。当我大宋人才济济之时,便是盛世开端之际。”
“官家英明!重文抑武乃是祖制,官家能够与时俱进,因时制宜,不拘一格,臣钦佩之至!”
赵鼎发自内心的高兴,为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幸遇明君而感到欣慰。
“哈哈哈,赵卿就不要拍朕的马屁啦!变法内容之中太学设置医科、工科与律科又是何想法?不妨一一说与朕听。”
赵构显然是被赵鼎的话所影响,自己虽然贵为皇帝,但是政事处理能力并不见得高过一般朝臣。
而赵鼎的文治才能可以说整个朝堂无人出其右,但是赵构的政见与处理能够和其相差无几,已经说明官家是有道明君。
“太学乃大宋最高学府,为我朝培养的是能臣,然学科仅为儒学一门,似乎颇为单一。眼下大宋对于医科、工科与律科人才需求颇多,若朝廷能着眼于需求,则能够做到人尽其用。”
单从高级人才的培养上来讲,赵鼎说的不无道理。
太学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设立,其目的养天下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