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众生,不可能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兼顾到,只要绝大部分的人支持和信任便已经算是明君。
因此赵构不害怕议和给自己带来的骂名,但他担心主战派这些核心班底被百姓唾骂。
百姓们不知道这次议和与以往议和的不同,但带给他们希望的是主战派的这些代表人物。
如果赵卿、李光或者韩世忠等人参与议和,或许会彻底让民众寒心。
一旦民众彻底失望,那么朝廷需要花很长时间,需要花很多精力才能扭转民众们的认知。
这显然是赵构不愿意看到的,这也是赵构良苦用心之所在。
众人此时才明白官家的真正用心,原来不让核心班底的人主持议和完全是为了保全他们的声誉。
赵鼎此时激动得无以复加,说道:“官家思虑周全,所思所想皆为臣等着想,臣万分感激!”
他说这话也不无道理,想当初赵鼎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在朝堂和民间都有很多人支持。
如果将他这样的代表人物去主持议和,对于大宋和赵构而言无异于自己打自己脸。
“众卿能明白朕的一片苦心,朕心甚慰!”
“只是民间百姓此时很难理解现在议和与以往议和之不同,所以这个骂名就让秦桧和张俊二人背着,朕也背着。”
“朕背着骂名是希望尔等能够轻装上阵而心无旁骛,这样做起事情来能够更加专注,更加用心。”赵构语重心长的说道。
身为君王,就是应该为干大事干难事的重臣减负,而不是再往他们身上增加负担。
“官家锐意进取,励精图治,臣相信天下苍生终究会明白官家的一片苦心!”
赵鼎见赵构的话语中有一丝落寞,连忙安慰道。
其实做为皇帝,有时候更在乎百姓怎么评价自己,而不是百官的奉承和刻意迎合。
因为百姓是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皇帝是否有作为,而百官更多时候只是曲意承奉罢了。
“嗯!终究有一天黎民百姓能够理解朕的一番苦心和深意。是不是有道明君只能留待世人来评说。”赵构说道。
“说道世人评说,臣以为天下士子皆可为解释议和之深意,官家自然不必介怀!”
赵构此时因为议和之事而忧虑被天下百姓误解,情绪似乎也有些低落,赵鼎见状连忙安慰起来。
“臣有一法,官家可召集理学大家,坐而论道,详述治国之策。如此一来,误会可消除,官家或许还能有广纳建言之美誉。”赵鼎继续说道。
“朕亦有此意,潭州乃是理学重镇。岳麓书院乃是理学圣地,然被战火烧毁而至今未能重建。朕欲议和之约确定之后,亲赴潭州商议重建岳麓书院。”
“朕闻胡安国之子胡宏在潭州着书立学,颇有声望。届时可以潭州之湖湘士子论道一番,畅述朕之宏愿与治国之策。”赵构说道。
理学是宋朝儒学思想的创新。
理学又是在与佛道两家的“冲突”与“交融”中诞生的“新儒学”。
理学乃是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揉入儒学,使其在民间建立起信仰,从而为普罗大众所接受的学说。
赵构其实也是希望借助与理学大家们的论道,将自己的治国理念能够植入,更好的为大众所接受。
自然也就能够消除自己之前懦弱怯战,优柔寡断的形象。
也希望能够理学将来更好为大宋的统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