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不迎回?
靖康皇帝赵桓便是后世称呼的宋钦宗,因此时尚且留在北境金国,名义上还算是大宋的皇帝。
自靖康之变开封城破之后,整个大宋两位皇帝加上整个皇族基本上都被一锅端,赵构得以逃脱因为徽宗皇子与其血缘最近,自然而然得以让所有大宋臣民拥戴而登基。
如果议和自然是最大程度尽可能的将所有皇族迎回,但这让赵构的皇位和正统性会受到很大的挑战和质疑。
从皇族血亲和伦理而言,没有理由不迎回包括靖康皇帝在内的所有皇族。
从帝位和朝堂权力而言,迎回来对自己是个巨大的挑战,一切都是未知数。
当赵构提出这个意见之时,众臣都是非常的惊讶。
惊讶官家居然毫不避讳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愿意开诚布公的拿出来和众人讨论。
由此可见这套班底确实足够让赵构放心和信任,可以毫不避讳的说任何隐晦的话题。
然而对着众人而言,他们的内心其实都基本上一致,那便是同样的纠结。
纠结什么?
做为眼下执掌大宋的赵构,转变心性之后已经是普遍赢得朝堂上下的交口称赞,就连秦党众人都不得不佩服官家的手段和魄力。
因此赵构继续带领大宋走向中兴是不二人选,毕竟此时已经看到了很大的希望和可能。
但做为臣子而言,靖康皇帝在前,绍兴皇帝在后;靖康皇帝为兄,绍兴皇帝为弟。
迎回靖康皇帝是臣子们的本分和操守,自然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和阻挠。
但如果从朝堂权谋和政治智慧而言,不迎回对大宋有百利而无一害,迎回不仅会产生动荡并且还会被金国所利用。
因此这个问题必定会让金国在议和之中提出,并且会利用这个大做文章。
“臣以为可做两手准备。如若迎回便可按照徽宗皇帝传位于靖康帝之时的帝号,如太上道君。有其名号而无其实,颐养天年而已,以示官家之兄友弟恭。”
“如果不迎回,则亦有说法!徽宗灵柩与太后还朝乃是官家为皇子的孝道,迎回生父生母乃是天道人伦,无可厚非。然北狩之皇族人数众多,恐无力全部迎回。于朝堂也好,于民间也罢,亦都有理有据!”赵鼎偷偷的瞄了一眼赵构缓缓的说道。
确实这个问题不好谈,迎回有迎回的道理,不迎回有不迎回的理由,似乎都无可厚非。
但最重要的是他不知道官家到底是怎么想的,一旦说得没有符合官家心意,那么很可能会让龙颜不悦,甚至会在君臣之间埋下个钉子。
因此赵鼎想了想,不谈结果只谈解决办法。
不得不说他的话说得非常艺术,既没有说迎回,也没有说不迎回。
迎回的话可以按照徽宗当年传位给靖康帝之时一样,无非就是多个太上道君皇帝而已,仅仅就是个帝位虚名而不会产生任何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