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速度快得,两人都愣了一下。
倒也不必如此吧。
跟干架子似的。
高公公只微笑。
这是皇帝掉马甲之后,他第一次见到晏谨,表面上淡定,实际上有点好奇晏谨的反应。
结果,晏谨一点反应也没有。
高公公看了个寂寞。
晏林已经从军多年了,一直没有消息,晏家人虽不说,但心里隐约怀疑过,他是不是战死在西北了。
定国公府一家子都在,如今得到他的消息,不可谓不激动,都松了一口气。
此时,也都期待地老国公。
老国公将信件交给晏谨,让他第一个看。
晏谨一目十行地看完了一封厚厚的信件。
信中提到,晏林当年投军,入了西北的军营,刚好赶上了魏国在边境骚扰,他们在短暂的训练之后,立刻上了战场。
从军的前两年,都是在无数的练兵当中度过的。
军营里,没有品级的将士,压根没有对外联系的渠道,没有军权和授命,就不能随意离开军营,否则就按逃兵罪格杀勿论。
平日里,他们也不能出军营,也不能写信回乡。
这是军中的规定,怕士兵思乡过甚,动摇军心。
边境苦寒,那几年,随着魏国的骚扰不断,军营驻扎在各地,他们也没有固定的地方。
但晏林有一些军事才能和天赋,投军一年后,便做到了百夫长。
第二年做到了千夫长。
第三年便做到了万夫长。
去年,他终于有机会写信回乡,但一封封信件从边境去往太平县,杳无音讯。
而南方叛乱的消息也传到了西北,晏林不确定,家中到底是出事了,还是因为叛乱而流离失散
可他不能离开军营查探消息。
如今京城来人,提到了晏家的消息,他才得知儿子已经参加科举,一家人住在了京城,可来人所知甚少,只提到了晏谨和晏杨,其余不提,因此他写信回来,并希望儿子能够回信,告知家中的一切消息。
晏谨看完信,也总算明白了。
父亲不是失去音讯了,而是等他可以从西北传回音讯的时候,家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举家迁居,太平县被叛军的马蹄踏平,至今还在修复,又怎么能收到消息呢?
那些信件,还不知滞留在了哪一处的驿站呢。
老国公接过晏谨看完的信件,神色激动:“幸好,幸好,有消息就好。”
高公公耐心地等两人看完了信件,笑道:“相信,西北的战事,很快就见分晓了,到时候定安侯便能回京了,老国公也可安心了。”
“陛下已经着人去晏家告知消息,恭喜晏公子,贺喜老国公呀。”
晏谨拱手致谢。
关于查探晏林的消息,是皇帝下了密旨,让暗卫去的西北。
但派去的人,并不表明目的,也没有告知晏林他自己的身份,而是通过特殊的方式,透露了晏谨已经进京参加科举的事情,让晏林得到了儿子的消息,而后让晏林写了回乡的信。
晏林在信中提到,今年或能回京。
老定国公忍不住将那信看了又看,“高公公,请代替我向陛下告谢,晚些,老夫亲自进宫谢恩。”
老定国公虽然不如往昔光彩,但旧部还有,且皆在西北。
但若是没有皇帝,动用那些旧部来查探事情,虽可查到,但到底不方便,不如皇帝亲自出手帮忙好。
因此,老定国公心中是十分感激赵崇的。
高公公笑眯眯地应下了,并不打扰这一家子。
高公公一走,晏谨便将信件拿回去给晏老夫人和二叔三叔看。
方才宫中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晏家,晏家心情振奋。
不过,这圣旨不是在早朝上颁布的,而是皇帝直接从御书房发出去的,便是公开了,也只有西北那边公开,还得等晏林回京,再一同全军封赏。
是以,外人尚不知晓消息。
虽然晏谨和晏林的身世明朗了,但晏家人依旧将他们当成家里人。
“六宝,你爹爹有消息啦!”
六宝有点呆呆。
他有叔叔,有婶婶,还有几个哥哥,以及很多年龄不一的朋友。
但自小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爹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