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整个行业三十多年的一个难题,终于被攻克。
以往,常用的人工血管材料基本都有一个问题。
长期使用过程中,人工材料会出现老化降解和钙化的现象。
这导致人工血管很容易产生裂纹,甚至全部破坏。
最开始,新型人工血管也被这个问题困扰。
不过,许秋大手一挥,直接开始上动物实验,将新型人工血管植入到了狗颈动脉部位。
一个月后,再进行解剖、病理检查,从这些实验血管中,研究组发现了血管壁内有大量散在分布的炎性细胞浸润。
而这也进一步锁定老化钙化的根源——免疫反应细胞的氧化降解。
之后,研究所将研发主力放在了提高材料的组织相容性之上,使得材料少诱发,甚至是不诱发炎性反应,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三个月,临海研究所和临海大学、临海一院配合,最终在数条实验犬身上完成了动物实验!
一共六例狗动脉置入,杨晨曦、许秋,还有颈外科、心脏外科等主任共同开展手术。
最终,全部成活。
而且这六条狗术后依旧健康活泼,那根六毫米的人工血管,几乎完美地和它们的颈部动脉贴合。
其中,被命名为“临临”“海海”的实验犬,用的更是一截四毫米的血管!
当然四毫米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动物实验身上。
它的技术难题更多,缺陷也更大!
想要推广到临床,起码要等两三年之后了。
目前研究所的重心依旧是六毫米血管。
第一批实验动物存活的消息,也由许秋、杨晨曦、任超、王晟德、白云省第一书记傅清等共同署名,向国家提交报告。
按照规定。
在一定数量的动物上进行实验并且成功后,这项技术就能够进入人类临床试验阶段。
三次临床试验评估均合格后,就可以正式确立上市,走向市场!
眼下,六条活着的狗,是这根新型人工血管可行性的最有力证据。
……
这一刻,业内震动!
“临海研究所?”
“这地方做禁区血管的动物实验,还成功了,可信度有多高?”
“发起者是许秋……临海一院那个许秋?”
“他什么时候过来搞人工血管了,许秋不是脑外科的大佬吗?”
人们无法理解,也想不明白。
此时。
阜外医院。
曾经获得“人工血管排头兵”“先遣队”容易的阜外,在杨晨曦的带领下,一直走在大夏自主血管研发的最前沿。
而如今,杨晨曦出走,大批科研人员被这位杨教授和马勤教授给抽调离开。
几个月的时间,阜外的血管中心只剩下一个空壳。
连熟悉这些科研人员口味的食堂大叔、阿姨都特么的公费出差了。
要不是阜外院长拦着,扫地大妈也要被薅走。
至于先前的6.5mm轻进口化人工血管,早就搁置下来了。
人、钱、设备全跑了!
为了表达歉意,杨晨曦第一时间就打电话给老东家,宣布了这则消息。
阜外院长只觉得浑身一震。
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