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空四立于司马举面前后,司马举即全身凝聚“正一派”、“神霄派”及“太阴功”、“三阳神功”内力于一起,全身戒备迎敌,卢嵩曾对他介绍,贝空四“元元功”非同小可,所幸他尚未突破至第十层,否则,司马举非其敌手。司马举所练“太阴功”及“三阳神功”虽在初级阶段,可司马举考虑,能增加一分是一分,总不能教贝副帮主轻视于自己。
可贝空四之想法则完全相反,在他之预计中,司马举是不堪一击的,为顾及双方脸面,不至于太过尴尬,贝空四拟不施展与“元元功”配套的武功招式,而是采用最普通的“太祖长拳”应对。故而司马举全身严阵以待时,他则拉开了“太祖长拳”的起手式“懒扎衣”。内力亦仅用两成“元元功”。
“太祖长拳”乃宋朝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所创,其称帝后,在大宋禁军、厢军、乡兵等官军中普遍推行,到道君皇帝时期,民间亦已普及,可谓是学武之人皆能为之。
卢嵩见贝空四摆出的架势,不由得笑了。他料定贝空四将轻敌,却未想到贝空四轻敌到此等地步,或亦是他前面所说的一番话迷惑了贝空四罢!如此一来,双方一交手,贝空四便将失利!两人属于武艺切磋,并非性命相搏,倘若第一招贝空四失利了,贝空四无法调整招式重新再交手,失利了便是败了!如此也好,贝空四将会用心协助司马举罢!卢嵩心道。
贝空四拉开“太祖长拳”“懒扎衣”的架势,司马举内心便有些不舒爽,心道,师叔说你轻敌,果然不假!贝大侠你也太自负了些、太瞧不起我了!本欲凝聚全部内力,一下将贝空四击退,可想到以后还得长期共处,此次出手自己太痛快了,贝空四内心却不痛快,将来与贝空四如何配合?岂非得不偿失?
司马举望了望有些心不在焉的贝空四,突然将内力松懈了,眼光扫到客房墙壁上的一支竹笛,便侧身走过去,伸手取了下来。贝空四见司马举身影移动,原以为司马举发动攻势,却见他未进反退,取了一支竹笛,心中不禁迷惘!
司马举手拿竹笛,在手中挥了挥,道:“晚辈用此笛作剑,向贝大侠讨教几招!”说完,一招“青梅竹马”飘飘洒洒刺出。
旁边观战的卢嵩,正待看出好戏,见司马举未按他的规划行事,不由皱起眉头来。但两人已经接上手了。司马举见贝空四用“太祖长拳”,猜测其断断不会发挥全部内力,故而,竹笛之上亦仅附有三成《正一经》内力。
贝空四见司马举竹笛迅疾刺来,“懒扎衣”转换成“擒拿式”,意图夺了司马举手中竹笛,以此解决此场切磋。司马举应变迅速,竹笛一晃,招式则变为“暗香疏影”,不但逃出了贝空四的擒拿手,竹笛直指贝空四眼睛。
贝空四存着轻视司马举之心,手上出招便有些疏懒,两人一交手,贝空四便有后悔之心,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司马举出招迅捷、击位准确,内力亦似颇雄厚。皆在贝空四意料之外。待他欲振作精神,加大内力时,司马举竹笛已探向他眼睛,贝空四心中暗惊,躲闪已不及,只得拿出五成功力,挥拳击在竹笛上,却忘了这竹笛本是当作长剑的!
司马举不意贝空四用手击“剑”,仓促之间,来不及撤回,“啪”地一声,竹笛被贝空四拳力折为两段,两人忽地分开。如此结果,看似司马举落败,实则不分胜负。因贝空四未将竹笛看作长剑,而作为真竹笛了!否则,拳头击在剑刃上,拳头上的伤口将是十分壮观!而司马举,虽逼得贝空四以拳击“剑”,可未能有效保护好自己“长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