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劳御史一看,还真是这么个情况,但是呢这忙还得帮。
为什么得帮呢?用钱用背景走门路,是人都能想得到,何必找他劳御史呢!找他劳御史就是说明他比范篱的见识要广,因为他是京官嘛,他总是有些圈内的内幕消息。
主要是有两条,头一条呢,他知道范篱虽然接连考了好几次都没中,但是范篱头两次考的时候,他的这个成绩,这个作品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所以劳御史觉得这小子是个人才,就是有些还没着道,没找着路数而已。
他还知道有些大臣曾经讨论过范篱的文章,对范篱有好感。所以说不定给他再考多几次,他还真能考上,到时可就跟自己一样就是同僚了,说不定哪天他当上大官,还能扶自己一把,毕竟自己曾经帮过他。哪怕没当上大官,在京城混,多拉拢一个人总是没坏处的,再不济也成不了政敌吧。
这第二条嘛,劳御史知道谁是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并且他知道怎么去找这个人的路子。
谁是主考官呢?这人叫穆尚智,他是这次会试的大总裁,由他全权负责。
这个穆尚智在京城可是算得上号的老牌官员,虽然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功绩让皇上对他刮目相看,可是这个人在京城的影响力不小,更何况现在他是主考官,只要把他打动了,什么都好办。
现在需要劳御史干的就是给范篱出一个主意,利用自己的见识、经验,给范篱指条道:怎样才能不靠背景、不靠钱,打动这个穆尚智。
这事搁今天来看,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似乎就只剩下潜规则了,但是范篱好像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那么怎么办呢?思来想去,这劳御史就给范篱出了个主意,说你这个诗写得特别好,你能不能用这个诗先去打通打通关节。
范篱就问了:我要怎么用诗打通关节呢?
这里我们要讲到:行卷。这个是以前科举流传下来的一种习惯,简单来说就是:我要去考试了,在考试之前呢,我把我写的诗文弄成卷轴,向朝中的那些大官进行投递,争取在考试之前让这些大官对我有点印象。
然后在批卷的时候,等人家大官批卷一看:哟呵,这诗文我之前看过,还可以,行行行,我给他个高分。或者我一看这名字或笔迹,呀哈,这人我认识呀,之前我还读过他的诗文,写得不错,小子有才,行,我给他个高分。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范篱这试都考完了,分数都出来了,咋整啊!
但人家劳御史就说了:这试怎么就考完了,你不还差最后一关嘛。
范篱一拍脑袋说:对呀,我之前都不想考最后一关了,我一直以为我完蛋了,现在一想,我还有一场考试,我还有一条命呢!我可以拿这条命打通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