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等这样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很是发表了一通感慨之后,胡富贵终于说起了正题:“这位伯乐深知我之才学,特意嘱以筹建同文报馆之事。兹事体大呀……”
“所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干脆就邀了诸位同道众人一起工商同文报馆之事。”
虽然胡富贵很是有种“生平抱负终于可以施展”的得意,而且说的慷慨激昂口吐白沫,但郑学究、吴瞎子还有那个在茶馆说书的蒋先生,却对他说的这些没啥兴趣。
这几个所谓的读书人,早就明白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道理,根本就不关心那个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所谓“同文报馆”,他们的来意和目的单纯而又直接:就是为了混一口饭吃,要是能赚到几个铜板那就更好了。
胡富贵很清楚的知道眼前这四个“同行”是什么样的人,因为他就是这种人。
什么圣人教诲,什么家国天下,全都冠冕堂皇的废话,还是直接拿出最实在的东西吧。
当胡富贵把两锭中元宝放在桌子上的时候,郑学究、蒋先生的眼睛立刻就迸射出异样的神采,尤其是吴瞎子,他用那只独眼直勾勾的看着那俩中元宝,好像牙疼一般倒抽了一口冷气:“我的乖乖老天爷呀,俩中元宝,这是就五十两银子哦,还全都是青丝细纹的雪花银,富贵兄弟遇到的那个伯乐好大的手面。”
对于这几个穷困潦倒的所谓文人而言,五十两银子,绝对是一笔做梦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这得买多少米呀?
“富贵兄,你说的那位伯乐到底是何方神圣?”
“暂时不方便透露伯乐的姓名和身份,只能告诉诸位他的一个很有钱的大老爷……”
“那你说的同文报馆是怎么回事?”
“我就细细的和你们说说同文报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好一番解释之后,这几个穷酸已经大致明白了什么叫做“报馆”,紧接着胡富贵就说了大家最关心的待遇问题:“那位大老爷说了,这五十两银子只是筹备报馆的先期费用,出了采买笔墨纸张刊印之外,余下的银两就供报馆日常杂用了。以后呢我就是同文报馆的主笔,三位就是副主笔。”
“那位大老爷说了,天下之事未有大过于文字者,文人还是要讲究一点体面的,而体面是要花钱的。”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个“钱”字。
“那位老大爷说了,副主笔每个月的润笔费是二两银子。”
每个月可以拿到二两银子的润笔费?
这绝对是一份很高的“工资”了。
就算是身强体壮的好劳力,一个月也不过一千文钱左右,连一两银子都不到呢,只要做些文字工作,就能拿到二两银子的“高工资”,这样的营生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啊。
“除了二两银子的润笔之外,每个月还有三十斤粳米,二斤细盐,四两虎丘香的茶叶……不知几位意下如何呀?”
“这还有啥好说的呢?”吴瞎子第一个站起来表态,“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我等怀才不遇大半辈子,今日终于遇到了赏识我辈才学之人,自然要一力报效,共同把这个……把这个什么什么报馆弄起来。”
郑学究终究是有功名的,所以他表现的更加矜持一些:“我辈文人饱读诗书,为的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这位伯乐老爷有心以文字通达天下,我辈自然是义不容辞,更何况还有富贵你盛情相邀,当然是恭敬不如从命。”
“蒋先生,你呢?有没有兴趣做这个副主笔?”
“我当然有兴趣,很有兴趣呢。”
“哦,对了……”就好像刚刚想起什么似的,胡富贵又从床上拿出了几匹青色的棉布:“我曾经对恩主老爷说过,既然是文人自然要有文人的体面,是一定要穿长袍的,所以恩主老爷就赏了几匹布,大家拿回去缝件像样的长袍去吧。”
胡富贵看了看郑学究身上那边补丁摞补丁的文士袍,深有感触的说道:“老学究这件长衫已不知穿了多少年,也该换一件新的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