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敌人,这是几乎所有中原王朝北伐草原的最大难题。而后勤补给,更是难题中的难题。
众人都知道汉武帝北伐匈奴的雄才伟略,却不知整个汉朝为此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侦骑全都给我撒出去,就算是掘地三尺,也要把敌军主力给我找出来。”
同样的命令朱高煦已经下达过好几次了,但却没什么效果。
正常情况下,骑兵的侦查范围也就是在三五十里到一百里之间,一百里开外就已经已经可以算是“超远程”侦查了。
这样的超远程侦查,仅仅凭借小股的游骑斥候根本就不够用,必须使用大队的骑兵进行“接力式”侦查。
朱高煦已经强行命令侦骑把侦查范围扩大到一百五十里开外,这几乎已经是极限了,但却依旧没有任何收获。
敌人的主力就好像是凭空蒸发了一样,连一点点的蛛丝马迹都没有留下。
始终找不到敌人,总是让朱高煦感到一阵阵的恼火,总是莫名其妙的发脾气。
作为北伐大军的“先锋”,连敌人的影子都找不到,已经惹得朱棣专门派人送来了“申斥”的旨意,搞的朱高煦很没有面子。
当黑沉沉的夜幕再次降临下来的时候,刚刚转暖的天气又开始变冷了,白天才融化的雪水渐渐的冻结成为一层薄薄的冰,在月光的照耀之下闪耀着明亮的银色光辉……
朱高煦凝视着天上那一弯残月,良久不语,不知不觉之间他的心思已经飞回到了京城。
对于这次北伐,其实是很“不得人心”的,不管朝中的文臣武将一力反对,连朱高煦都极不赞同,但他反对的不是北伐本身,而是反对父皇的御驾亲征。
父皇亲自统兵北伐,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太子老哥一定会“奉命监国”。
所谓的监国太子,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代理皇帝”,必然会趁机培植他自己的势力。
汉王朱高煦素来就有能征善战的名声,并且在靖难过程中确确实实的出了大力气,这也是他和太子抗衡多年的最大倚仗。
但是,这次北伐却对他非常非常的不利。
若是北伐成功,所有的功劳必然会落到父皇的头上,毕竟是他力主北伐,到时候一定会落下一个“英明神武”“乾纲独断”的雄主之名。无论自己多么卖力,都不可能压过父皇的名头。
若是北伐失败,朝中的文臣武将当然不敢说是朱棣个人的过失,而是一定会把黑锅扣在他的头上……
无论怎么看,对于朱高煦来说,这次北伐都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现如今,这种苗头已经开始显露出来了。
治理内政恰恰就是太子的专长,汉王的有点是善于征战,但却一直都找不到敌军的主力,耗兵弥饷国库开支极大,于是就有人质疑汉王的能力,甚至含沙射影的说他只是个“无能的莽夫”……
就在这个时候,一份紧急军报送到了他的面前。
看到军报上的内容之后,朱高煦顿时拍案而起,因为用力过猛的缘故,摆在矮几上的烤肉、酒壶等物纷纷跳将起来,弄的一片狼藉,但他却毫不在意,而是用明显带着亢奋的大嗓门高声呼喊起来:“好,做的好,真是天助我也……”
这份军报是陈长生派人送过来的,详细的诉说发生了东线的大战。
朱高煦捏着这份军报看了又看,尤其是最后的那两句话,仔仔细细的看了好几遍:
“职部兹报于殿下,往殿下转呈以至天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把战报送给汉王殿下,希望你把这份战报转达给皇帝陛下。
这句话别有深意呀。
朱高煦那原本瞪的溜圆的眼睛,顿时就眯成了两条弯曲的细细缝隙,就好像是用指甲掐出来的一样。
那陈长生和赵深在东线立了大功,但却没有直接向皇帝报捷,而是先把战报送给了朱高煦,这已经足以说明点什么了。
不管是赵深还是陈长生,都和魏国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对可以算是“汉王一党”中人了。有了这么重要的消息,肯定要先告诉汉王殿下,也好让他做好进一步行动的准备。
东线的赵深和陈长生,是我的人呀,到了关键的时候,果然发挥了作用。
朱高煦已经知道应该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