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正题,如果把土地借给皇上用,那么今年的收入就没了。一大家子人只能吃存粮。
如果仅仅借用一年倒还罢了,可万一皇上后面不提还地的事儿咋办,官员总不能跑去跟皇帝要吧。
这就跟现在一样,你的老板跟你借了钱,说好的三五天给你。此后一直不提还的事儿,你怎么开口要?是不是感觉只要张口了必然得罪人。
别说上司老板,就是亲戚朋友之间,你都感觉很难为情。所以现在有句话叫‘欠钱的是爷,要钱的是孙子’。
有人就说了,我才不管那么多,要不来我就起诉他。是的,这无疑是兜底的做法。
可是大臣们上哪说理?他能跟皇帝打官司吗?有哪个部门能受理?答案明显吧,别说打官司,就是跟皇帝提上一嘴,指不定后面哪天家产充公,连根儿都给你拔了。
笑话,还敢跟我要地,这些土地还不是我的祖宗赏赐给你的祖宗的。到老子这里用用怎么了,不乐意?那好,这块地我现在收回,这下不欠你的了吧。
所以,朱允炆有些犯愁,他需要土地来种玉米,但是却没人愿意给他地。
有官员就建议在京师周边推广,让百姓种玉米。这样的思路似乎也对,不过只要你家里是农民,种过地就知道不可行的。
首先,这些玉米种子不是改良后的良种,成活率、收成率多少还不好说。让百姓冒着风险去种等同于坑百姓,动摇根基的事儿朱允炆不敢有一丝试险;
其次,连官员们都吃不准的东西,农民更加排斥。一家几口人都靠着几亩地存活,谁愿意为你种玉米。皇帝?皇帝咋了,皇帝也得让老百姓活啊。
第三,就是主观因素,强制推广势必会引发百姓内心的不满,他们在伺候作物上定会不上心,有的可能还带着情绪故意不好好种,在种地上你总不能天天派人去盯着每个人吧。到头来损失的都是大明王朝。
最后,就是技术方面的原因,这第一批玉米朱允炆可宝贝的不得了。他要尽可能的取得丰收,得到大批种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而百姓们文化水平大多都是文盲,可不懂你家国的大道理,更没有种过玉米。等到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就会吃。自己种的,自己的地,还不能吃?没这个道理!
思来想去,朱允炆没辙,他只能跟老丈人开口了。
“老丈爷,朕记得城被那片是旱田吧。”这日,上完早朝,朱允炆留下李善长一同用膳。
“回皇上,那边是旱田。”李善长不明所以,答道。
“哦,旱田好啊,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不像水田,只能种稻子。”朱允炆随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