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农历八月,已是中秋,朱允炆终于下令开始收割玉米。
其实在七月的时候,玉米就已经成熟,只不过朱允炆记得北方玉米一般都在中秋节时节开始收获。
这东西又不像麦子,容易掉穗。熟透了它也是挂在杆上,丝毫不影响收割,也不会有折损的情况。所以,朱允炆多等了一个月。
这日,朱允炆为了方便劳作,换上了一身短打装,如同跑堂的小二那般。
不仅是他,还有他文启、文芷、文惠,也都换上了小型劳作衣服,因为朱允炆专门吩咐了,要带上孩子让他们体验一把。
文佑(柳如烟儿子)尚小,暂且躲过了父亲安排的劳动。不过柳如烟见其他人都下地了,她执意要替儿子下地。
朱允炆拗不过,也只好随她。殊不知这一允许,其她两位自然坐不住了,跟着也下地。于是就出现了一幕皇上全家上阵的景象。
朱允炆或许也没想到,这一无意之举竟然胜过他万封圣旨,为以后玉米的广泛种植提前营造了宣传效果。
皇上全家都上阵了,大臣们还在边上看着就不合适了,怎么也得紧跟领导的步伐不是,哪怕做做样子,你也得做不是。
于是乎,万亩的玉米地里,出现了皇帝、官员、农夫一同劳作的新鲜场景。
朱允炆并不是简单作秀,他是真的高兴。金黄的棒子上面布满了金黄的颗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官员们也很高兴,尤其是许多老臣,他们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深知百姓吃饱一口饭是多么的重要。
先前仅仅是听说玉米如何如何,没有亲眼所见自然体会不到。现在亲眼看着这片丰收景象,亲手摸着硕果,怎能不感慨。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受过苦、种过地的,就算有些没有种过地,这些年处理政务,也对粮食的产量了然于胸。
现在看着眼前的事实,他们粗略估计,要远比现有的稻米、麦子产量高多了。如果真要是大明的土地上都种上玉米,不出三年,各地的粮仓怕是都不够装了。
其中干的最起劲的当属郑吉士了,这些玉米与其说是朱允炆下令种的,倒不如说是郑吉士一手操办的。
从春种到秋收,郑吉士始终陪伴着玉米,看着它们破土而出,露出小小的翠苗;看着它们茁壮成长,比成年男子都高;又看着它们抽穗、结果,给它们除草、施肥。可以说这些玉米就如同他的子女般,备受呵护。